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媒体聚集

2021年中国传媒技术盘点


[ 黄淼 杨丰源 于青年    更新时间:2022/1/24  ]     ★★★

2021年中国媒体产业在融合发展道路上继续朝纵深方向发展,主流媒体加速以互联网化为目标的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从资源配置、内容生产、组织形态等方面促进传媒行业的创新探索,拥有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权威媒体与具备技术优势和创新基因的互联网平台合作频频。在跨界合作过程中,权威机构媒体的技术应用,正逐步从融合初期“将技术引进来”的外援式应用,演进为“让技术为我所用”的内核式应用。

在国家政策体系中,全媒体传播体系包括“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方面。[2]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线索,结合各类实践案例,梳理过去一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技术应用趋势。

 


01全程媒体与生产技术

“全程媒体”是指客观事物运动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信息技术捕捉、记录并存储,即时且共域的传播成为现实。

“全程媒体”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包括三方面:一是移动传播体系形成,二是物联网快速普及,三是5G通信技术商用启动。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人都可以作为网络中的节点而存在,发生在互联网上的用户个人的海量行为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存储,形成了关于人的大数据。

物联网和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打破着人类采集信息的行动和感官限制,建立起机器收集数据的新维度,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得以扩展,形成了基于物和场景的大数据。5G通信技术的全面商用,进一步加速“万物在线”和“万物互联”。

 


在媒体融合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权威媒体机构在过去几年中陆续启动智能化技术革新,通过平台化建设实现内容生产技术创新,如:人民日报社的“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新华社的“媒体大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人工智能编辑部”。这些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媒体传统业务的升级换代,使主流媒体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和更大的传播力。

随着媒体融合进展的深入,权威媒体已经从被动地根据互联网传播需求升级传统业务,逐步成长为主动地利用数据技术和智能工具,并从自身需求出发,瞄准媒体产业的长远发展方向,展开生产技术的创新探索。

近期实践中,以“全程”为特征的媒体技术应用既体现为智能技术对生产全流程的有效支撑,也体现在集中优势力量攻克技术痛点,还体现在借助智能工具延展传媒产业链。

(一)5G加持智能生产全流程

以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为特征的5G技术是实现“四全媒体”之“全程”的重要技术手段。5G技术具有“广接入,低时延,高速率”的特征,“广接入”能够形成泛在网络,“低时延”和“高速率”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信息的传输能力,各类大数据的流转效率及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5G 技术推进移动化与智能化这两大媒体发展的趋向,并使得两者交织、融合,这会带来传播手段与形态的升级,更可能塑造出一些新的传播形态。

5G技术在我国于2020年进入商用化阶段,为其在传媒行业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两会期间,5G 技术被全方位运用于“策、采、编、发”过程中。记者佩戴 MR 眼镜 Rokid Vision 2,只身便可完成访谈、拍摄、记录等工作,后方实时同步传输与分析会场新闻素材,可同步实现“AR+5G”效果。

《人民日报》记者随身携带轻便 5G 热点,为采访设备提供高速网络,也保障了智能机器人高效运转。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新闻互动微纪录片、“5G+8K+卫星”直播报道等产品,这都是基于 5G 技术的超高清视频全业务数据传输服务。

 

(二)“人机协同”保障内容安全

提供真实、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是媒体的基本价值诉求,更是权威媒体的责任担当。但面对互联网空间中海量信息高速传播的现实情况,传统的人工审核机制难以及时、高效地完成谣言识别任务。因此,内容风险控制成为当下新闻信息技术应用的一大痛点。

实际上,信息核查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媒体内容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时代芜杂的信息环境为该环节带来巨大挑战,而智能技术应用则可为此环节增添助力。在此意义上,媒体内容风险控制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正表明建设“全程媒体”的价值所在。

针对现实需求,人民日报社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内容风险控制领域,为全国媒体同行树立媒体导向与技术工具相结合的榜样。人民网“人机协作型”内容风控系统将人工审核的经验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不仅能够极大提高内容生产和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更可以依托大数据深入研判分析,为内容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该系统的互动、感知、推理等核心模块均已投入使用。互动层对境内外网站、App、隐匿网络的数据采集,以及网络流量数据的实时还原;感知层完成超过10000类的实体和场景识别算法;推理层采用多模态多标签技术,实现高语义级别的推理能力。

“睿鉴AI识谣”和“白泽跨模态智能搜索引擎”是基于内容风控系统形成的内容生产工具。前者可针对单条新闻自动生成一份AI识别报告,后者则实现了跨模态的虚假新闻甄别。

 

 

(三)知识图谱助力媒体跨界

“媒体大脑”是新华社在近年来持续建设的智能化媒体生产平台,随着技术工具与媒体资源整合程度不断加深,此项目在2021年孕育出可助力媒体跨界运营的新项目“新华智云知识图谱平台”。

目前该平台已汇集1600多万条实体总量,涵盖人物、机构、地理、事件、文化、作品等19个实体类型;共构建5200多万条图谱关系,包含2万多种条关系类型。可为媒体线、文旅线、会议线、金融线、体育线等各业务场景赋能,提供数据能力服务支撑。

知识图谱平台立足于权威媒体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智能化和数据化的技术转化,推动媒体机构从社会信息枢纽向数据枢纽的升级转型。

 

 

02


全息媒体与呈现技术

“全息媒体”是指客观事物在空间存在时的全部信息都会被采集并以多种形式呈现,由此形成全息、立体、多维的感官体验。

互联网信息格式多元,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打破传统媒体的物质载体对信息格式的束缚。多模态内容呈现带来多感官媒介体验,而多感官协同使媒介呈现最大限度接近现实场景。

在2021年的传媒技术新应用中,虚拟主播所构建的人机交互新模式体现着“全息媒体”的特征。此外,广电媒体在过去一年积极布局“5G+4K/8K”,则是兼具全程媒体和全息媒体双重特征的技术探索。


(一)虚拟主播构建人机交互新模式

在“云端”相见的两会报道中,多家媒体基于AI技术推出的虚拟媒体人形象,使严肃的两会报道更加生动活泼。

VR和AR为受众带来新闻体验的现场感与沉浸感,能让人们从更真切的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新闻现场。但单纯的VR和AR通常是对单向、第一人称视角的传播场景进行虚拟化,而虚拟主播则通过塑造一个虚拟主体为传播过程注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情感要素,也因此使媒介呈现更进一步接近现实场景。

 

 

人民网推出虚拟主播“小晴”,在《AI主播说两会》节目中多位 AI 虚拟人组团化身为“两会 AI 助手”,精通十几种地域方言、几十种国家语言。

央视网推出的虚拟小编“小C”拥有基于 AI 技术的自适应驱动自动优化的能力,可精准捕捉记者面部细微动作,增强采访的趣味性。

新华社推出全球首位3D版AI 合成主播“新小微”,运用了5面 LED 屏构建场景,结合多角度三维缝合技术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自由“穿越”。

(二)“5G+4K/8K”创新视听体验

在“四全媒体”体系中,“全程媒体”是时空维度,“全息媒体”是界面维度,而两者结合则可构成媒体供给维度。

作为媒体产品的供给侧,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程”采集到的信息数据是“全息”得以实现的前提,而“全息”呈现带来的用户体验数据又反馈到“全程”记录中,由此形成传受过程的一体化。前文已探讨过5G技术的进展,此处关注的是各级广电媒体在整合“5G+4K/8K”技术的基础上所展开的视听产业布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5G+8K”技术探索的领路人。2021年2月,总台8K超高清电视频道举行播出试验启动仪式,用户可通过8K机顶盒收看。同时,总台联合四大运营商将8K超高清电视频道试验信号传送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的公共场所。在顺利完成播出试验后,总台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转播报道中首次采用8K超高清信号。除中央媒体外,江苏、福建、四川、广西等地的广电媒体也以独立或合作运营的方式启动“5G+8K”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广电媒体尝试将“5G+8K”的技术应用与跨界商业运营相结合,例如应急预警、智慧旅游、特产电商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积极效应。

 

03
全员媒体:
区块链技术保障参与者权益

“全员媒体”指社会各种主体通过互联网进入社会信息交互的过程,表现为人人都可成为信息源、人人都处于传播链路之中。

以“去中心化”为核心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媒体场景,可看作“全员媒体”的典型实践。在互联网平台势力快速扩大的传媒产业环境中,区块链技术有可能颠覆平台对权力的垄断以及对用户效益的收割。

以区块链为基础设施的内容平台,可通过用户增权——用户参与收益分配、用户参与内容评价与估值、用户驱动“C2B”商业模式,调适与平衡了“平台-创作者-用户”关系,使超级平台大数据权力带来的诸多问题得到缓解,使互联网内容生态得以优化。[5]当用户权益得到更优保障,用户参与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更好释放。

2020年11月,为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创新应用,广电总局组织编制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系列白皮书”指出:区块链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视听内容的审核效率,还可基于去中心化、信任机制和防篡改等特征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媒体+”业务。

2021年11月,在新华智云发布的“媒体大脑3.0融媒中心智能化解决方案”中,区块链版权认证工具被嵌入“媒体大脑”中,以期从源头来解决盗版、洗稿等问题,优化内容交易的市场环境。

04
全效媒体:
中台技术驱动产业升级

“全效媒体”指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效能全面化。主流媒体要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就要把媒体功能从精神交往层面的引导扩展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物质交往层面。

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全员媒体”的建构创造了条件。互联网平台聚合海量用户和各种资源,可以将新闻信息服务扩展到生活信息、服务信息、政务信息等各个社会领域,将媒体的单一效能扩展开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过程中,媒体机构需要借助于较为成熟的互联网技术系统,才能实现跨行业资源的数据化整合,近期多家互联网公司共同关注的中台技术提供了恰当解决方案。

通常而言,中台技术是指服务于前台业务的通用业务层,包括但不限于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算法中台。在这个意义上,中台技术既是指一系列技术工具,也是指一套技术运行制度。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道路上,走在前沿的主流媒体机构都已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中台技术战略。无论是横向跨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纵向下沉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都需要将媒体特有的资源禀赋与技术工具相结合,形成可以服务于新项目和新端口的内部通用设施。例如,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提出了建设内容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三大中台”,探索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6]

结语

总体而言,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技术应用能力上仍存在显著差异。

“全程”和“全息”的技术探索属于媒体行业内部的迭代,“全员”和“全效”的技术创新则已超出行业既有范畴。因此,当大多数媒体机构已经在前两个方向上取得不同水平成果的时候,后两个方向的实践进展仍停留在少数领先者的试验阶段。而在当下互联网产业中,后两项技术已成为大型互联网公司争抢的技术外包服务市场。

在此背景下,与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将成为主流媒体在“全员”与“全效”两维度上继续技术探索的未来进路,而相关研究则可着眼于媒体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在技术合作层面的策略探讨。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相约冰雪,一起来|5G云转播开创赛事...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2022数博会面向全球征集领先科技成...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