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总网行业资讯】 近期各类手机安全事故频发,引起舆论哗然。除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外,机体易损坏、外观包装差、暗藏扣费软件等质量服务问题也广受消费者诟病。据媒体报道,安徽郎溪工商部门对通过正规渠道销售的58组手机进行抽检后发现,不合格率高达55.2%。
据了解,我国手机质量专业鉴定机构比较少、鉴定机构权威性不高、手段缺乏,使得目前部分手机质量问题的责任认定存在盲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责任认定的相关规定,硬件厂商、软件提供商等也要积极配合。同时,消费者在购机时也要谨慎,出现纠纷时要积极维权。
合格率不到一半,手机质量问题受诟病
当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时,关于手机质量和服务的投诉也逐渐增多。据深圳市消委会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消委会系统共受理手机类投诉1092宗,占投诉总量的比例为10.3%。其中,质量安全问题是手机投诉的重点问题,已占手机投诉的七成。最近全球各地更是接二连三爆出手机伤人事件。
手机“炸弹”频频引爆,手机配件,尤其是手机电池、劣质充电器、山寨产品是元凶。这从郎溪工商部门对外公布的第二季度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汇总统计中就可见一斑。数据显示,在对通过正规渠道销售的58组手机进行抽检后发现,合格26组,不合格32组,不合格率高达55.2%。而分析这些不合格数据,其中电池性能中放电性能、额定容量不符合要求有16组,另外充电器安全性抗电强度不符合要求的有14组,还有个别类型手机甚至存在IMEI码(即与每部手机一一对应的唯一编码)问题,暴露了其不折不扣的“山寨”身份。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膨胀过快,厂商们忙于占领市场,而在产品质量保障上却相对滞后。近日,艾媒咨询针对中国市场主流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前五名存在质量问题的手机品牌分别是:三星、苹果、小米、HTC、诺基亚,经常死机和自动重启、触屏与按键失灵、手机发热严重为受访用户反映的手机质量三大问题。此外,调研数据还显示,在自购机之日起的一年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智能手机有17.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通过水货渠道购买的智能手机有26.1%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手机质量问题责任认定存盲区
因手机质量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多发,市场亟待监管。但我国目前的专业鉴定机构比较少、鉴定机构权威性不高、手段缺乏,使得目前部分手机质量问题的责任认定存在盲区。如:手机外观故障缺乏行业标准,厂商不履行“三包”义务;售后服务检测存“盲区”等。
以饱受用户诟病的屏幕坏点、手机掉漆、按键失灵、面板断裂等问题为例。首先,针对屏幕坏点问题,国家目前仍未出台具体标准,许多厂商参照计算机标准来认定责任:不超过3个坏点属正常。但是有用户认为,手机屏幕比计算机小非常多,用计算机的标准认定责任实属不公平。
其次,针对手机掉漆、按键失灵、面板断裂等这类问题,根据手机“三包”服务规定,因结构或材料因素造成的外壳裂损等性能故障属于三包范围之内,而手机厂商通常借“使用不当”推责,并称外观问题不是性能故障,拒绝提供三包服务。
另外,售后服务也广受诟病。众多用户表示,手机出现问题由生产厂家自己给自己做鉴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鉴定结果让人难以信服。
三剂良药治手机质量顽疾
如何使手机投诉的“高烧”退去呢?
政府职能部门完善监管流程、细化责任认定的相关规定是首要任务。相关部门一方面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监管,健全投诉预警机制;投诉发生后,要督促企业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严把手机进网关,在各个环节上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加快出台相关细则,对行业标准缺失问题进行补位,削弱厂商的自由裁量主观性。
作为厂家,要积极处理好顾客的投诉。其一、把好研发关、控制流通环节。尽管手机研发到何种程度才算合格,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作为厂家应从主观上树立为消费者负责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在生产阶段为用户寻找、排除问题。对于市场上反馈的软件问题,也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其二,要把顾客的投诉当做一剂“良药”,换位思考。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设身处地替用户着想,才能明白顾客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把握服务的脉搏。
与此同时,用户在选购、维修手机时要多加注意,最好仔细试用手机各项功能,确认无任何问题后再购买。购买时不要过分追求手机的外观、功能和价格,应选择重信誉、重服务的合法经销处购买正规品牌手机,以减少维修的可能性;另外,出现问题时应带上相应票据到相关部门立即实施维权行动,不可拖延。
标签:诟病盲区投诉郎溪按键
(责任编辑:乘日揽月)
http://www.35176.com/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