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贸易

       

   

手机维修霸王条款成常态 监管盲区亟待立法规范 
(日期:2013/10/11 22:50:27)
  浏览人数:129

  

  【中国品牌总网行业资讯】 手机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手机维修市场的繁荣,但同时其中的诸多弊端却也不断显现,漫天要价、维修质量难以保证、山寨配件横行、手机原件被掉包,种种陷阱屡见不鲜,消费者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手机维修难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近日,天津市消协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对手机维修报价、故障检测不满。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消费者在手机维修售后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任人宰割;同时,手机厂商和维修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也凸显出针对维修业的监管缺位,治理手机维修业内潜规则已成当务之急。

  超六成消费者不满手机维修报价、故障检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价格的走低,手机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如今手机用户规模仍在急剧增长,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有些省市普及率已超过人手一部以上。

  而与手机销量日益增加相对应的是,其售后服务投诉也不断攀升,呈现高发态势。根据中消协上半年投诉分析显示,通讯类产品的投诉量高居榜首,超过1/4的手机投诉因售后服务争议而引发。比如维修商常常会以软件需要升级为借口来掩盖硬件维修的事实,故意不提供维修凭证;在维修过程中刻意拖延时间,逃避“三包”责任;还夸大维修问题的性质,制定不利于消费者的服务条款等等。

  另据天津市消协发布的天津市手机售后维修服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消费者对手机维修报价不满意;60.1%的用户则对故障检测不满意。在这份调查中,超半数的人使用的是智能手机;而在他们所使用的手机中不乏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有关手机维修的投诉屡屡见诸报端,品牌手机更是广受诟病,从中可以发现手机维修混乱现象并不是冰山一角,而已成为了行业的常态。手机维修服务中盲点不断,消费者遭到“百般刁难”,引起的消费矛盾也长期成为热点问题。

  维修陷阱不断让消费者“伤不起”

  在手机出现故障后,市民一般都会选择送到维修店修理,而一些维修商则利用消费者对高科技和有关法规不甚了解的特点,频频下套,看人下“菜”,导致用户往往花了大价钱却修不好手机,还带来不少烦恼。

  比如有一市民为了改善手机的反应速度,就将手机送到维修店“刷机”,但却遭遇了高价维修费。网店承诺只要30块钱的刷机费,而到了实体店就要150块甚至更贵,价钱翻了好几番。手机的维修频率高,一个小故障常常动辄上百乃至数百元,有时候维修费累加起来甚至超过了购买手机的价格,不少消费者认为送去维修还不如换个新手机来得划算。

  也有消费者反映,手机在维修过程中时修时坏,维修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一般的维修店对维修后的手机承诺的正常使用期没有明确规定,通常都是工作人员口头答应3到7天的试用期限;而有的维修店则对维修后的手机概不负责,如果手机再次出现相同问题,工作人员则会以“交到你手里的时候你检查过了,没有问题”为理由,要求消费者再次支付修理费。

  还有的消费者更是在修手机过程中吃了“哑巴亏”。一些不良的维修店常常拿山寨零配件冒充原装配件,以次充好,赚取差价,更有甚者,竟掉包手机内的原配件。一用户在手机返厂维修后,感觉手机反应速度慢了许多,检查后发现手机CPU的

(责任编辑:乘日揽月)

http://www.35176.com/shop/


通信信息报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企业新闻是本站品牌会员企业自行发布的新闻,若产生任何法律纠纷均与本站无关,特此声明!

※ 联系方式:中国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品牌策划营销
 
 
 
 

版权所有:品牌总网 [www.PPZW.com] 闽ICP备20210094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