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贸易

       

   

越卖越贵的“雪糕刺客”还能薅动消费者吗? 
(日期:2022/7/16 12:00:57)
  浏览人数:196

  

走进超市、便利店可以发现,那些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雪糕开始占据冷柜。

今年夏天,“雪糕刺客”一词火了。

即指那些隐藏在冰柜中看似平平无奇,实则会在付款时用高价刺你一剑的雪糕。

走进超市、便利店可以发现,那些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雪糕开始占据冷柜。不少消费者表示,“现在不认识的雪糕真的不敢随便买”。

自从2018年钟薛高以一款单价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刷新了大家对于雪糕价格的认知后,众多网红雪糕便像鲇鱼一样搅动了整个市场价格,“天价”雪糕玩家不断增多,就连茅台、恒顺醋业等企业也开始跨界入局,相继推出了酒味和醋味雪糕,售价同样高达几十块。

新晋网红品牌抢占细分市场的同时,传统品牌也没有坐以待毙,纷纷研发了高端产品线。比如,伊利的须尽欢系列,单支售价均在10元以上。


那么,现在的雪糕为什么越卖越贵了呢?

首先,原材料涨价可以看作是客观原因之一。

随着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涨,雪糕的售价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此外,现在不少品牌还为迎合消费者健康化、高端化的需求,使用纯牛乳、天然奶油、新鲜果肉等高级原料替代以前的化学添加剂,成本更是不断叠加。

虽然,制造成本高售价就高,这符合基本常识。但据业内人士分析,其实目前生产一支高品质的雪糕,配料成本不会超过10元。所以,那些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售价,很大程度上卖的都是品牌溢价。

以茅台冰淇淋为例,即便售价高达66元/杯,可上线51分钟4万个库存就被抢购一空,销售金额超250万,其品牌号召力可见一斑。

其次,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相同,雪糕也从单纯的解暑食品变身为夏季的一种“社交货币”。

当前,除了网红雪糕外,故宫、颐和园、三星堆等景点也相继推出了造型独特的文创雪糕,这些产品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并成为满足年轻人社交需求的载体。可以说,大众消费理念、消费习惯的变化,为雪糕产业发展划出了更精细的市场赛道。

再有就是,由于雪糕的季节消费属性,传统的“薄利多销”模式很难走出一条新路。而网红雪糕卖得贵、利润高、流量足,自然就让不少企业趋之若鹜。

并且,在高利润驱使下,很多便利店、商超更愿意上架高价雪糕,平价雪糕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消费者也越来越难以寻觅到平价雪糕了。


高价网红雪糕的市场看似热闹,但是不是所有产品都能叫好又叫座呢?

其实不然。

随着“雪糕刺客”成为人尽皆知的热门梗,消费者在选择雪糕的时候态度也更加谨慎。即便是很多对价格不敏感的年轻人,在被“薅”过几次羊毛之后,也不会再心甘情愿的当“韭菜”。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单个雪糕的接受价格集中在3-10元之间,高端的产品已经逐渐卷不动了。

不少商家也表示,高价雪糕的复购率其实并不高,在很多非一线城市,伊利、蒙牛、天冰、和路雪、雀巢等传统平价品牌依旧是主力军。

更何况,高价位并不一定代表着高品质。“双黄蛋”雪糕抽检大肠杆菌超标、“特级红提”、“不加一滴水”等标语构成虚假宣传等翻车案例比比皆是,网红爆款营销做得再足,没有过硬的品质也很难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无论拥有怎样动人的卖点,产品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图源:艾媒数据中心

当然,一个健康的市场确实需要高端产品,但不需要所有的品牌都做高端。

从雪糕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很有可能将会面临经济学上的“棘轮效应”,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此前,不少网红雪糕确实凭借营销吃到了一波市场红利,但随着潮水的退去,消费者终将回归理智,如果没有足够的品牌力和产品力做支撑,这些所谓的网红们又将何去何从?

总而言之,雪糕的消费升级,不仅仅是价格的升高,更多的还是消费结构和品质的优化。努力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把网红产品打造成长红品牌,才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应有之义。

中国国家品牌网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
 
中国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企业新闻是本站品牌会员企业自行发布的新闻,若产生任何法律纠纷均与本站无关,特此声明!

※ 联系方式:中国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品牌策划营销
 
 
 
 

版权所有:品牌总网 [www.PPZW.com] 闽ICP备202100946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