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镇现已成为开州柑橘产业的主阵地,是全国25个柑橘重点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长沙镇依托良好的种植条件和悠久的历史传统,通过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的坚守和传承,不断将柑橘产业做大做强做精。该镇现已成为开州柑橘产业的主阵地,是全国25个柑橘重点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务院评为“中国锦橙第一镇”“全国柑橘生产样板镇”。
敢闯敢试 培育新品

以前,长沙镇柑橘品种以土广柑、红橘为主,被称为“土贡果”,品种较为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大降低了果农种植柑橘的积极性,造成柑橘种植面积逐渐缩减。
1962年,长沙镇率先改良品种,引入“锦橙”品种并科学培育出新品种“锦橙72-1”,从此有了自己的当家品种。经过10余年的培育,“锦橙72-1”被纳入全国柑橘选种育种优秀品种之一,1978年获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且在全国锦橙评比活动中,两次获评优质农产品。
有了当家品种,历来与柑橘打交道的长沙人,又对品种进行升级换代。20世纪90年代,长沙镇抓住各种投资机遇,大力推动锦橙园建设,并依托科研院所,通过高接换种、伐旧植新和果园新建方式,高换锦橙72万株、1.2万余亩,建成“万亩现代柑橘生产技术示范园区”。
坚定信心 不等不靠

随着全国各地柑橘产业快速发展,果品同质化、产业竞争大、市场饱和度高等问题逐步显现。长沙镇柑橘也因树龄老化、果园管理粗放,导致柑橘产量和品质下降。打不开市场,出现季节性滞销,长沙镇柑橘种植规模逐渐退到“三甲”之外。在2007年,被称为柑橘“癌症”的溃疡病和“大食蝇”相继爆发,长沙镇5200亩柑橘树被感染,柑橘产业危在旦夕。
长沙镇始终坚持以柑橘为主导产业的决心不动摇,一边通过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带头砍烧病树,一边在长沙镇兴农村提前种植柑橘苗,将8年“生长期”缩短为3年,减少果农损失。同时,先后投入800余万元,为果农购买种植业保险,鼓励果农在果园种植花生、大豆等农作物,发展林下经济拓宽收入渠道。
为应对市场冲击,长沙镇干部群众主动求变,探索走柑橘产业差异化路子,提升市场竞争力,梯次发展次年2至3月上市的春见品种2000余亩、次年3至4月上市的W·默科特品种及探戈品种1.4万余亩、次年4至6月上市的沃柑等晚熟品种5000余亩,使果品上市时间总体后延,实现错峰上市,填补淡季市场,并呈现出“花果同树”的奇观,吸引游客观光采摘。目前,长沙镇柑橘种植面积达4.5万亩,品种20余个,其中早、中、晚熟品种分别占3.2%、51.2%、45.6%。
精深加工 提高“身价”

近年来,长沙镇紧紧围绕全区柑橘产业布局,实施“1+1”品牌战略,依托品牌价值达24亿元的“开县春橙”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长沙锦橙”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累计投入1000万元,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县锦橙)保护工程,改造提升老果园1万余亩,走好“不抢早不争中,走晚熟化发展”的差异化路子。
另外,该镇还通过回引在外优秀人才,投资创办柑橘加工企业2个、建设自动处理生产线4条。果品在一系列自动化操作下,接受“海选”,优质柑橘热销上海、北京、武汉等一线城市;果品品相稍微差点的,进行精加工,经过剥皮、分瓣、漂洗、装罐等流水线后,销售到食品饮料加工企业;残次果则被制成陈皮、橘核等中药,销往全国各地。从果到肉、从皮到渣,吃干榨尽,长沙镇实现了零废弃综合利用,推动了柑橘产业“接二连三”的完整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