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晴王”葡萄均为假冒,日本目前仅有苹果和梨获准对华出口。
" 目前阳光玫瑰批发价是 3 元 / 斤— 7 元 / 斤,只要贴上‘晴王’的标签或者用标注‘晴王’的纸盒包装,销售单价都可以高出两倍不止。" 有阳光玫瑰葡萄经销商向新京报记者坦言。
作为水果市场 " 网红 " 品种,近年阳光玫瑰葡萄种植面积、产量激增,价格大幅跳水。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阳光玫瑰葡萄的销售乱象也愈发明显。
在线上线下市场,不少阳光玫瑰葡萄以日本 " 晴王 " 品牌名义销售。实际上,日本目前仅有苹果和梨获准对华出口,所谓 " 进口晴王 " 纯属虚构。同时,国内的阳光玫瑰销售市场价格差异明显,主要同产地挂钩,但 " 高价 " 不一定对应高品质,混淆产地销售的现象也难以杜绝。
专家指出,治理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线上线下监管执法、推动行业自律。其次,行业需提升果品品质,并加快国内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方式,为本土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市面上 " 晴王 " 葡萄均为假冒
" 这是晴王,50 元一箱。"
在北京某批发市场水果销售区,有销售人员向新京报记者推销自家的阳光玫瑰葡萄。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对方坦承 " 国产阳光玫瑰和‘日本晴王’一个品质 "。
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线上线下市场充斥着各式包装的 " 晴王 " 阳光玫瑰葡萄,这些产品通过使用日文、韩文包装或贴上 " 晴王 " 标签,摇身一变成为 " 进口高端水果 ",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多家电商平台,新京报记者搜索 " 晴王 " 后发现,平台上有大量不同版本的 " 晴王 " 葡萄在售,且这些商品的标题均突出 " 晴王 " 二字。细看商品宣传页面,不少产品的外包装写有 " 晴王 " 并标注日文,以此暗示产品为日本进口。以福瑞达旗舰店为例,其一款产品的链接标题写着 " 晴王葡萄无籽香印提子 " 等字样,展示图片中,一串葡萄上贴着 " 晴王 " 标签并配有日文,极易让消费者误认为这是日本进口水果。

▲电商平台涌现的多款 " 晴王 " 葡萄。图 / 电商平台截图
记者了解到," 晴王 " 这一葡萄品牌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日本农协 2011 年在冈山县注册的一个商标,类似于我国的区域公用品牌,品种仍然是阳光玫瑰。不过,据海关总署 2024 年 9 月 2 日发布的《获得我国检验准入的新鲜水果种类及输出国家和地区名录》明确显示,日本目前予以准入我国水果的品类只有苹果和梨。这也意味着,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日本进口葡萄,都不可能是真正的进口产品。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团队水果首席分析师赵俊晔表示:" 国内所有宣称‘晴王’的都是国产的阳光玫瑰。很多经销商会打着‘晴王’的品牌做营销,主要是利润大,蹭着知名品牌混淆消费者认知。"
正如赵俊晔所说,假冒 " 晴王 " 泛滥的背后,是巨大的利润空间。9 月底,有经销商曾向记者坦言,目前阳光玫瑰批发价是 3 元 / 斤— 7 元 / 斤,只要贴上 " 晴王 " 的标签或者用标注 " 晴王 " 的纸盒包装,销售单价都可以高出两倍不止。记者按照前述韩国 " 晴王 " 价格 353 元(约 4 斤)计算,单价高达 88.2 元,以批发价 7 元 / 斤来计算,高出 11 倍多。
这一现象还催生出了专门售卖 " 晴王 " 标签、包装箱的 " 生意 "。新京报记者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发现,有不少售卖 " 晴王 " 塑料标签和 " 晴王 " 包装礼盒的店铺。有店铺的贴纸款式多样,价格便宜,700 多张 " 晴王 " 贴纸仅 10 元左右,客服声称可定制,其中 " 华信包装用品一站式收购 " 店铺的该类商品销量超百单,有顾客评论 " 质量很好,还会回购 "。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和品牌建设
这些销售乱象的形成,与国产阳光玫瑰近年盲目扩张种植密切相关。
阳光玫瑰源自日本,国内 2012 年左右开始规模种植,彼时一串阳光玫瑰售价可达数百元,被称为 " 葡萄中的爱马仕 "。然而,2016 年之后,国内开启大规模种植,随着 2016 年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截至目前国内种植面积已达 150 万亩,较 2015 年的 15 万亩增长近十倍,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逐渐形成,销售单价也从曾经的 " 百元一斤 " 降至如今的 " 几块一斤 "。
而在追求高产量的过程中,部分种植户忽视了基础管理,如水肥调控和光照处理环节,导致果实糖度不足、果皮粗糙、果粒空心等质量问题频出。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体验,也引发了假冒 " 晴王 "、产地混淆等不良销售行为。
赵俊晔建议,加强产地溯源体系的建设,通过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减少这些销售乱象。经销商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应在虚标产地、虚假营销等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商超、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加强对产品产地信息、质量标志等属性和虚假信息的审核,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货真价实的优质水果。
有业内观点认为,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需加强联动。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商标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国内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方式,为本土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应当牵头制定中国阳光玫瑰分级标准,从果形、甜度、风味、农残等多个维度对产品进行分类。同时,鼓励和支持区域公共品牌(如 " 云南阳光玫瑰 "" 大连阳光玫瑰 ")和企业品牌的发展,通过品牌化运作,让 " 优质优价 " 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开始探索阳光玫瑰的品牌化路径,通过品牌化将水果分级,并引入溯源机制来保障果品品质,提升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