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全国主场——山东烟台招远市,一场别开生面的“果实盛宴”吸引了万千目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所)带来的298份苹果、梨、李子优异种质资源与新品种,不仅是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这份答卷的背后,是中国果树产业正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我们的苹果产量占全球近半,足以让国人“吃得饱”。但面对“世界排名第27位”的单位面积产量、69.6%的“富士一家独大”以及果农老龄化、果园老化等“五老”难题,如何让果业从“大”走向“强”,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吃健康、吃美好”?答案,就藏在“新质生产力”这把金钥匙中。
此次参展,果树所展出的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是我国果树种业自主创新的底气与希望;传递的不仅是科技成果,更是“以种兴农、以科富农”的坚定初心。从种质资源保护到新品种培育,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转化,果树所以新质生产力为中国果业注入澎湃动能,绘就一幅产业兴旺、果农富裕、乡村和美的壮丽新图景。
新质之“芯”——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产业
“品种是改变一个产业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的物质。”这句话道出了品种作为新质生产力“劳动对象”的核心地位。如果说传统果业是靠天吃饭、凭经验管理,那么现代果业的竞争,首先就是品种的竞争。一场围绕“种子”的芯片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果业的基因版图。
在“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开放日暨葫芦岛市2025年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上,集中发布了53个果树新品种,进一步丰富了果树产业优新品种,为我国果业高质量发展和品种更新迭代注入了新动能。
嘉果源种苗(河南)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总监吕科伟特意前来参加活动,此前他们已经在试种了果树所的梨新品种“华蜜”,看好这个品种有意从果树所取得品种转让权。吕科伟向记者介绍:“品种权拿过来后,我们准备进行繁苗,建设示范园推广这个品种。”
果树所近70年的梨育种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从上世纪40年代末率先开展梨新品种选育,到培育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梨矮化砧木“中矮1号”,再到如今“华蜜”“华彤”“晚脆香”等新品种的接连涌现,每一次突破都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果树所梨资源育种首席姜淑苓对各个品种如数家珍:“华蜜”,红皮甜脆,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15%;“晚脆香”,极耐贮藏,常温下放置两月风味更佳。这些新品种不仅好吃、好看,更具备好管、好种的优良特性,入选辽宁省主推品种,迅速成为果农增收的“新宠”。
新质生产力的魅力,在于其颠覆性。而果树育种,正从“海选式”的经验育种,向“靶向式”的精准育种升级。这背后,是强大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在支撑。
位于辽宁兴城的“国家梨、苹果种质资源圃”,是全球重要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平台,保存着梨资源1600余份、苹果资源2900余份。这里不仅是“种子银行”,更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资源圃已向全国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种质材料2.5万余份次,为每一次品种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面向未来,果树所正聚焦核心种质全基因组关键基因解析,推动“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升级。这意味着,未来的果树品种将不仅高产优质,更能精准匹配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具备更强的抗逆性、更丰富的营养功能和更独特的感官体验。一粒小小的种子,正孕育着中国果业无限的未来。
新质之“擎”——一套技术重塑生产方式
如果说新品种是“芯片”,那么新技术就是驱动产业高效运转的“引擎”。面对“老果园、老模式”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高强度劳动等痛点,新质生产力正通过一系列轻简、绿色、智能的技术集成,彻底改变着果园的生产方式,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
“五减”革命让果园“轻”起来,让果农“闲”下来。在甘肃甘谷的全国苹果高产高效技术观摩会上,一套“两优三提五减”的技术模式令人眼前一亮。其核心,就是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减人、减水、减肥、减药、减树”的“五减”目标,最终达到省力降本、提质增效。
这并非纸上谈兵。数据显示,与传统乔化果园相比,矮化密植模式展现出压倒性优势:工效倍增,修剪、采收工效提高2-3倍,单位面积修剪用工量仅为乔化树的28%。成本锐减,喷药费用仅为乔化树的2/3到3/5。品质提升,着色提早3-5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2个百分点。
这一切,源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在辽宁,果树所的科研团队创新优化了高纺锤形、V形双平面等宜机化树形,树高降低30%,光能利用率提高30%,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35%。他们研发的“调环酸钙+断根”技术,让幼树乖乖“听话”,新梢长度减少46.2%,成花率增加36.5%,节省了60%以上的拉枝人工成本。
在花果管理上,费时费工的套袋正在被“免套袋”技术取代。科研人员研制的“萘乙酸钠+西维因”化学疏花疏果技术,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500-600元。而“红蓝光质调控+钙锌硒肥根外补施”技术,更是让免套袋果实的品质不降反升,花青苷含量是对照的1.6倍,实现了“好果”与“省工”的完美统一。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减法”,更是“乘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智慧赋能正在为果园装上“最强大脑”。无人机精准巡田,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按需滴灌,AI模型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这样的场景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从智慧资源评价利用、智慧品种选育,到智慧果园管理、智慧采后处理,一个全链条的数字化果业生产体系正在构建。颠覆性的力量往往来自跨界,“打败你的从来不是同行,是跨界。”当农业遇上信息技术,传统的“乔砧”变成了“矮砧”,“梯田”可以向“坡地”调整,“大冠”变为“小冠”,“复杂”变为“简单”,“三维”修剪变为“二维”作业,一场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已然到来。
新质之“桥”——一个基地激活全链价值
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不能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一座坚实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集示范、推广、转化于一体的产业基地。通过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让科研单位、政府、企业、农户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新质生产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科研单位有创收、地方政府有政绩、龙头企业有效益、基层农户有收益、国外专家有交流”——这“五方协同、五方共赢”的“五五”成果转化模式,是果树所探索出的成功密码。
“以前为了追求产量,不舍得疏花疏果,一棵树结1200多个果,大小不一,卖不上好价钱。在果树所专家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控制每棵树的花果数量,将果径精准控制在5-6厘米,商品果率从40%跃升至60%,每亩地增收超过2600元。”内蒙古开鲁县开鲁镇小城子村的果农吕艳华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在内蒙古开鲁县,小小的“鸡心果”正上演着“大文章”。早在2022年,开鲁县与果树所共建“开鲁特色苹果试验站”,果树所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深入开鲁林果产业一线,摸清鸡心果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试验站已经形成一套全方位、多手段、易推广的综合技术推广模式,全面解决开鲁鸡心果产业瓶颈问题,助力鸡心果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产业,服务开鲁县林果产业顺利向好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程存刚介绍,“十四五”期间,果树所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180余项,发表论文710余篇,登记果树新品种300余个;授权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4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11项,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入选部省重大产品或主推品种和技术。

图为程存刚(从右向左数第四人)向果农讲解苹果园“生草养地”关键逻辑,耐心传授具体操作技术要点。
果树所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一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创建的“五五”成果转化模式为指导,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布局建设产业研究院、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合作基地70个,实现了环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云贵川、新疆等果树主产区全覆盖,有力助推了果树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
从一粒改变产业的种子,到一套重塑生产的技术,再到一个激活全链的基地,新质生产力正为中国果树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着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粗放走向集约,从高产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