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
什么叫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
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故名。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
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翼状胬肉的分类
分类依据
翼状胬肉就其形态而言可以分为3个部分:长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叫做头部。向后呈扇形展开,稍隆起,位于黑白眼珠交界处的叫颈部。伸展到白眼珠表面的宽大部分叫做体部,在它的上面有许多新生血管。
类型简介
(1)进展型:胬肉的颈部宽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体部呈三角形向两侧伸展,头部明显隆起,长入黑眼珠表面,甚至遮挡瞳孔。
(2)静止型:胬肉长到黑眼珠边缘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微红色,头部扁平,颈及体部较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不自行消退。
假性翼状胬肉
另外有一种假性翼状胬肉,它可以生长在黑眼珠边缘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表面呈灰白色,但也有较肥厚的。常常由于外伤、角膜边缘溃疡、结膜的化学或热烧伤形成瘢痕组织,形成后一般不再生长。它和前面两种翼状胬肉性质上完全不同。
翼状胬肉西药治疗
而静止性的胬肉,不影响视力者,不需治疗。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如0.3%氟哌酸眼药水或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3~4次。
如果胬肉长入黑眼珠而影响视力者,应到医院就诊,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的胬肉进展快,常较原发者扩大,所以手术必须认真对待,术前
要仔细考虑,术时务求彻底,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胬肉埋藏术及胬肉切除结膜瓣移植术。为防止复发,术后可照射β射线,噻替哌、丝裂霉素
C、争光霉素等滴眼均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其副作用。进展型胬肉手术后复发率高,术后早期应用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4~6次。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主要
用以抑制创伤部毛细血管新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及肉芽组织的生成,无直接防止复发的作用。
翼状胬肉的中医中药治疗
翼状胬肉辨证时,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证候相结合,胬肉头尖、色赤、体厚、眵泪多者属实;头平、色白、体薄者为邪气不盛,辨证有风热、实热与虚热之分。
治疗上实火宜泻,虚火宜清,同时配合外用八宝眼药或红眼药粉涂在胬肉体部。如药物无效,发展较速者,又当采用钩割手法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当禁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并应禁烟酒。翼状胬肉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重要的关系。预防翼状胬肉应注意避免眼睛受风沙、烟尘、有害
气体、过度阳光及寒冷等因素的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慢性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
翼状胬肉的手术疗法
翼状胬肉头部结膜下移植术
适应于胬肉较薄、充血较轻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较简单,但术后局部易形成皱褶,较肥厚,易复发,已很少采用。
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
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长较快者。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很好的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作适当的松解剪
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此法不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且血液供应好,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缺点是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故
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