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陪衬的“鸡肋”?(一)  
(发布日期:2006/4/7 17:05:59)
  浏览人数:216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培训”在温州的服装行业中悄然兴起,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风潮下,培训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各种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选择培训成为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是不是真的需要培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不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企业是如何选择培训课程的?高额的培训费是否让企业望而却步?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过“拒绝中国服装进岸”等系列事件之后,中国服装企业终于树立了自有品牌意识。企业不仅要善于融资,更要善于“融智”。要“融智”则免不了对企业的老总、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进行一些适当的培训。
 
  服企受训热情未减

  从1997、1998年开始,温州形形色色的培训公司与民营企业一样疯长,至今已经有100多家。温州赛格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圣野认为,企业对基础管理越来越重视,使得培训市场空间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培训市场以30%的速度扩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市场的扩大,进入的人增多,自然每人分的羹便少了,同行之间的竞争更显得白热化。

  温州有不少培训公司大多属于“一二三公司”:即一个办公室,两个人,三张桌子。亚美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里就有7、8个经理独自出来开公司。为了争抢客源,行内大打价格战,形成恶性竞争。培训界有人认为,去年和今年是温州培训市场优胜劣汰的分水岭。

  另一方面,温州的投资人比较重视学习,希望通过培训来解决自己的基础欠缺问题。不少服装企业负责人经常打电话到培训公司咨询培训课程的设置,高层也不惜重金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读学习班。温州报业集团管理培训中心(商机俱乐部)执行董事张凌告诉记者,一些品牌服装企业依托他们寻找企业内训的老师,俱乐部根据企业的预算、人数等要求找到匹配的老师和相对合适的专家。

  ●方式各有所爱

  就培训方式而言,无外乎两种:“内训”和“外训”。“内训”是指由企业人事部门设计课程,由内部人员或外界专家担任讲师,负责教育训练工作;而“外训”则是企业外派员工到外界的企管公司或学校受训。

  专家认为,从时间上看,“内训”可能比较灵活些,可以完全根据公司的需要来制定,而“外训”则相对受限制;从课程上讲,“内训”的课程是度身定做,而“外训”的课程则较通用化;从投入上来说,“外训”一般都比“内训”要高一些,而量身定做的企业内训包括前期的调研、培训和后期的跟进。曾负责温州市服装商会培训工作的副秘书长吕群认为,如果针对大企业的培训,内训更适用,而对于小企业而言,通常外训是首选。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几次三番听见一个词:“企业顾问”。在温州服装界颇具知名的顾问要数受聘于夏蒙服饰的前浙江省服装协会秘书长李延辉和腾旭服饰公司知名培训师余世维博士了。李延辉从事服装行业二十几年,对浙江乃至全国的服装十分了解,他的加入,俨然成了夏蒙“授业解惑”的好老师;而余世维博士与其说是一位专业培训师,还不如说是一位机智的演讲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过高级管理顾问,能生动的分析某一个案例,来剖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化解企业的难题。

  面对这些顾问,业内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企业顾问很多往往是专家或学者,他们大多不能常年在企业,那么如何能在企业遇见困难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准确的“对症下药”呢?

  一位行内人士这样向记者解释:一个企业的顾问,肯定是一个被人誉为“专家”的人,在一个阶段里,企业对他会保持一定的信任度,甚至是依赖性。但是再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也毕竟只是“专家”、“学者”,他们的经验永远只是自身的经验,放到另一个人的身上,或另一个环境里,就不一定适用。温州企业遇到再多的问题和困难,大都是自己在解决的。请顾问,特别是请知名专家当顾问,大都是撑门面。但企业在遇到觉得需要咨询的时候,也会与顾问交流一下,他们还是比较有经验的。一个企业,如果等着专家来解决问题的话,那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