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销量有意义的事 
(发布日期:2005/4/29 13:48:00)
  浏览人数:597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销售人员每天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很多工作,按照时间管理的要事原则—— 一个业务人员究竟要先做哪些事,哪些才是对销量有意义的事? 
  走进飞机驾驶舱,你会看到大大小小几百个仪表,但是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一般只看两个:高度表和油压表。这两个表就是关键指标——做对销量有意义的事,就是做对销售的关键指标有帮助的事。 

  做销售,关键指标是什么? 

  一、用关键指标管理销量 

  提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一个任务—— 

  把1000箱货从甲地运到乙地,距离是50米,要求是越快越好。 

  请问大家 你们说你们有什么方法? 

  方法一:增加人手——找一千个人一人抱一箱、 

  方法二:增加单次搬运量——找个推土机一次推500箱、两次就推完了 

  方法三:增加搬运速度——跑快点,原来一分钟跑一趟,现在一分钟跑两趟 

  方法四:建立传送带——站50个人传递 

  其实,这个题就是在讲销售,以上四个方法就是做销售的四个关键指标。 

  1、观念澄清:甲地和乙地就相当于销售领域的“厂家出货”和“消费者购买并消费”。 

  特别提示: 

  我们首先要澄清到底什么是实际销量?要分清几个名词:“销量”、“进货量”、“库存转移”、“实际销售”。某个客户表面上看着,月销售量50万。实际上该客户不一定完成了实际销量,什么叫实际销量?就是在终端零售店和卖场被消费者拿回家消费的,这叫实际销量。“假大户”—般擅长走流通从不走终端。这种人往往并没有完成实际销量,他的销量两部分,一部分压在通路里面做库存转移,另一部分砸价窜货抢别人的销量。这种销量,对企业只有负面作用。   

  2、增加搬运人手——对应销售关键指标:“铺货率”“全品项销售”   

  把一千箱货搬到乙地最快的方法第一个就是:增加人手——找一千个人一人抱一箱。   

  谁是把货搬进消费者手里的人?不是业务员,不是经销商,而是终端零售店、超市、便利店……。终端商店才是把货搬进乙地(消费者手里)的人。    

  增加搬货人手,对销售工作就意味着增加终端有效网点,行话就是提高铺货率,特别要指明的是,我们不仅仅要看有多少的网点在做销售,同时要关注有几个品种在这些店里面销售。   

  说白了:销量就是客户数乘以品相数。   

  3、增加单次搬运量——对应销售关键指标做好“生动化”。   

  怎样让一个人一次搬得更多——找个叉车过来一下子就能解决问题。相应在销售工作里,我们怎么样让一个商店卖量更大?做好生动化、海报张贴、店头导购,不管什么产品,你只有被消费者看到、感知到、体验到,才有可能卖得掉。   

  4、增加搬运速度——对应销售关键指标“活跃客户数”   

  搬货的第三个方法是加快搬运速度——跑快点,原来一分钟跑一趟,现在一分钟跑两趟。   

  对应在销售工作中,就是要管理好客户的库存,增加他的进货频率,提高活跃客户数(这个概念,在很多企业都被忽视)。    

  活跃客户什么意思,每个月都能进一次货的客户。表面上看着这个业务员管了30个经销商,其实一到淡季进货的只有三个,27个客户不进货。我么就说这个业务员管理的客户活跃客户太少。    

  提高活跃客户数就是在公司运力允许的前提下,提高客户进货频率。   

  举例:张客户一个月进一次货进货量4000箱,李客户一个月进进4次货进货量1000箱/次。这两个人的销量一不一样大—— 当然一样,但是哪个客户更忠诚?    

  当然是李客户。为什么?因为李客户的资金投入成本是张客户的1/4,而回转速度是4倍,资金回报率明显高得多。   

  而且,试想一下,你一个月有几次机会给李客户推荐新产品——4次。你一个月有几次机会给张客户推荐新产品——小于一次,甚至可能一次也没有。   

  为什么——一个经销商准备拿多少钱给各个企业压货,他心里是有数的,他进了四千箱货,你又说让他进新产品,他的反应可能是:“老子都压你4000箱货,还让我压货”    

  5、建立传送带——对应销售关键指标“价格秩序”   

  搬货的最后一个方法是建立传送带——站50个人传递。对应在销售上就是要稳定住价格,不冲货,不砸价,让经销、批发、超市、零店层层有钱赚。只要某一个环节没钱赚,就相当于传送带断掉,产品就传不到终端,无法实现实际销量。   

  试想一下,一个区域市场铺货率很高,店头陈列很好,价格秩序稳定,客户库存结构合理进货频率高。销量怎么可能不好?   

  这道题是可口可乐公司新员工训练的必修课。也是可口可乐公司销售人员考核的关键指标,标志着一种管理文化:“过程做得好结果自然好” 营销是有因有果的行为。   

  二、关键指标的盲区   

  四大关键指标是基本功,简单而且有效,但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   

  还有一些扫盲性得、对销量有明显直接帮助的方法被业务人员忽略了——一定要关注全品相销量  

  中国企业界一个通病就是企业研发部研发了二十个品种,销售部卖来卖去就卖一个品种——而且这个品种的价格是比较低的。业务员是这个现象的始作俑者   

  举例 某公司生产方便面产品,共有20个单品,其中红烧牛肉面、超级排骨面最成熟   

  公司里有这么一位不负责任的业务员,经理说:“你这个月任务增加五十万销量”,业务员肯定是拿“超级排骨面”“红烧牛肉面” 下手——买100箱送3箱。  

  像红烧牛肉面,超级排骨面这样的成熟品种,你稍微一做促销,销量很快就上来了。   

  下个月任务量又增加了一百万,他就再做这两个品种的“买100箱送2箱”    

  ………   

  这个过程中这两个畅销产品的销量就噌噌噌上涨,铺货率就噌噌噌上涨,然后价格就怎么样——噌噌噌下滑,总有一天会出现:   

  消费者/零售店到批发市场买方便面,批发商店老板说:“没有,没有,那个面不好吃/卖 ” …… 

  一旦这个现象普遍出现,我送你四个字:“离死不远”。康师傅、汇源果汁、可口可乐、健力宝这些大企业都或多或少的面临这个局面,但为什么有的企业颓相毕现, 有的企业一点也没有“离死不远”,看看他们每年的新品推出速度和成功率就知道了。   

  康师傅把这种抓住一个成熟产品拼命做促销的业务员叫做“草包”,把这种行为叫做“抓住一只蛤蟆攥出尿来”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蛤蟆是不尿尿的,蛤蟆如果让你看到它尿尿,就该死了。   

  没有错,用老品种做促销,销量提升的快,但那的确是“草包”的行为,这样的成熟品种谁都能卖。 

  其实,新产品销售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试试看,你把原来已经旺销的产品再多推一个新口味新规格新包装,销量就会多一大块。   

  业务员做对销量有意义的事,一定要有品相销售这根“弦”,善于发现自己市场上的品相空白点,给自己寻找真正的增量机会。    

  举例 假如你是一个卖方便面的业务员到山西太原看完市场之后,发现在太原竟然有一种面叫美味肉茸面铺货率达到90%(我们做食品的人都知道,铺货率90%几乎是奇迹),零售价是1块钱一包——这个现象其实在预示着一个新的销售机会,是什么?   

  说明当地市场容易接受哪个价位的面——1块钱的面, 对不对!美味肉茸面   

  在当地市场铺货率能够达到90%,通路利润高不高——一定不高(全国每一个城市,都有这种区域品牌,切入市场早历史悠久 ,企业不大, 靠品牌惯性铺货率做得很高,但是往往是只卖一个单品,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平庸,价格乱、通路利润非常低)   

  所以你看完这个市场,你就应该考虑下一步主推一块钱的方便面   


  三、销售经理要有自虐倾向   

  道理总是懂的人多,做的人少。没有错,铺货率 + 生动化 + 价格秩序 + 活跃客户数 = 销量!说得轻巧,光一个“打冲货稳定价格秩序”营销界喊了十几年也没有给出可以根治的方法。   

  做销售的人,永远都在解无解命题。没有任何一个资深销售经理敢说:“我都做了十年销售了,以后我再也不会碰到我搞不定的问题了”——做销售你做八十年,还会碰到无解命题,而且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方法一次性根治。   

  就以打冲货为例:   

  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厂家敢保证:“我们厂的货一箱也不冲”(除非因为这个厂的货卖不动)。也没有听说过哪个营销专家说,我有一套方法可以根治冲货!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有个经销商给你讲:“哪里都冲货,就是老子这里他不敢冲!”有个业务员给你讲:“哪里都砸价,就我这里砸得少!”      

  打冲货、打砸价过程中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政府”(公司)办不了的事,“民间”(业务员、经销商) 可以办到——打冲货,打砸价,没有方法,只有手段,“政府”用的是方法和政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结果“民间”(底下的经销商、业务员)< 资料下载:[中国营销传播网]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