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陪衬的“鸡肋”?(二) 
(发布日期:2006/4/7 17:06:24)
  浏览人数:233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受训按需出发

  一些中小企业逐渐认识到,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关键。腾旭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孟想告诉记者,腾旭最需要生产方面的技术人员和营销方面的培训。中国·欧丽亚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理武认为,企业需要一些针对温州服装能解决细节问题的课程,而不是大篇幅纯理论。浙江东蒙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池慧杰也深有感触,“保姆型”、“踏实型”的培训才是目前中小企业所需。不要理论,需要精典的案例分析,“假大空”的时代已经走远。

  随着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如何节约管理成本,就成了企业关注的方面。定期培训恰好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活跃企业内部的管理思维。浙江奥美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企管培训中心总监应雪华认为,在用工紧张的情况下,培训其实可以当作一种福利给员工,如果企业都不提供员工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员工觉得没有发展,自然留不住人才。业内人士认为,近几年来企业的学习意识不断地在提高,以前是老板一个人去听课,现在主张团队学习,提倡建设学习型企业。
 
  培前训后企业均有忧

  毋庸置疑,企业需要培训,需要不同层面的培训。那么企业在接受这么多场培训后,是否真的如训前计划中那样有所收获?有多少知识能学以致用?面对良莠不齐的培训市场企业何去何从?

  一忧:重理论 轻实践

  一个成功的培训要作到三个合适:合适的老师、合适的企业、合适的一批人。不难发现,温州大多的培训课程大多打着专家、名师等头衔,放眼望去,一些户外培训、经济管理培训这些通用的课程遍地都是,就如北京优替国际服装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赵月说的,大家还处在一种享受“热闹和赞美”的需求中。但是在24小时和48小时之后,这种热情和激动能够带来些什么?不少企业给代理商和加盟商的福利便是在订货会期间安排几次营销培训,就是希望通过订货会中一至两天培训给企业带来“点石成金”的结果,而事实并非如愿。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回答:“我个人认为,98%以上的‘专家’、‘学者’们所谓的培训,讲的都是‘空道理’,并不值得企业学习或运用。100位当中,如果真正有一两位能让他的经验进入到实际工作中来,要么是曾经的经验与你的运作模式相吻合,要么干脆就是‘空道理’的造化。”

  康奈内衣总经理陈中怀告诉记者,自己参加的培训并不多,但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参加的却不少,去年公司就花了十几万让三位副总级干部去读MBA。他认为培训虽然是理论化的东西,但是纲领,是需要学习的。但企业最怕的是,如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课程,两个老师却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张三说一套李四说一套,企业家无法适从。

  二忧:价格昂贵 学无所用

  今年2月,清华大学著名服装品牌利郎签约,聘请4位专家作为利郎专家顾问团成员,帮助利郎解决在急速扩张中形成的各种企业制度、文化、战略等管理瓶颈。

  卢明新做为公司人事部培训主管,每天总能收到几十个咨询培训公司的电话以及传真,要求其参加他们的培训课程。他总是会很耐心地了解培训课程的内容和该公司的优势,例如擅长哪方面的培训,然后让他们发详细的资料到邮箱。即使不是马上就选择他们,也作为一种培训资源的积累。曾作为老师的他对于清华与利郎培训合作方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企业采用何种培训方式是由该企业的培训需求所决定的。培训体系健全的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企业与大学合作培训,应注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对企业所处市场的调研。”卢明新还表示,清华大学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学府,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利郎也是发展非常好的企业,他们之所以有这样合作,自然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只能说这样的合作模式报喜鸟现阶段没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企业员工都集中起来去大学听课,那么企业整个运行就有可能被耽误甚至停止下来。”雪歌服饰人事部经理朱琳和卢明新一样并不赞同在温州企业采用校企合作的培训方式。她表示温州的服装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尤其是女装。企业在选择培训时,还必须考虑一个价格的因素。近年来培训市场比较混乱,价格也是高得离谱,原先几千元的课程,现在开价就是一两万。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