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培训的理性思考(2)
(发布日期:2006/5/17 15:31:24)
浏览人数:
160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三、根源以上各种问题,从实质上说,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旧的东西已丧失了其征服力,而新的东西又来得太快、还来不及研透其内核,只能囫囵吞枣,弄得整个发展局势出现了上不得也下不去的尴尬局面的一个缩影。
1、全民浮躁,急功近利
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培训方还是被培训方,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早已没有了那份面壁十年苦读书的耐心。“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不少企业奢望我们的培训师都是“金手指”,能够点石成金。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到头来是既害了企业自己又害了刚刚兴起的中国管理培训事业,导致双方整体“缺钙”——无论是企业还是培训,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根本站立不起来。
2、恶性竞争,自毁江山
由于管理培训市场潜力巨大,也由于进入培训市场的门槛较低,所以各地特别是京沪深各种类型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近几年急剧膨胀。面对相对较低的市场份额,国内培训市场必然出现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各培训机构为了争得市场之一羹,可谓是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以赌徒心理对待培训事业——先把培训抢到手再说,管他自己有无相应的实力。至于质量和声誉,就顾不了那么许多了。
在这种竞争中,为了增强各自的吸引力,于是像余世维这样的名流就被竞相邀请,不停地出入各种培训场所,成了众多培训机构的主打名师。这么一来,更加导致各地管理培训没有自己的特色,同一培训课程被反复克隆,重复建设的弊病也被移植到管理培训领域中来了。
这么做的最终结果,是以整个管理培训市场的个性被销蚀、内容雷同化、方式单一化为代价而造成培训声誉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外部培训不屑一顾。
3、缺少支撑,生搬硬套
综上,正因为各培训机构没有长远的战略思考,也没有稳定的培训研发人员、开拓人员和具有鲜明个性的培训师队伍,所以在流行的压力和诱惑下,只好走“现学现卖”的快而不捷途径,对培训课程七拼八凑,仓皇应付。
这种缺乏以深入持久的理论研究作支撑、十年磨一剑式的体系建设为依托的培训,要想达到成为中国管理变革的排头兵、冲锋号的角色,要想把中国管理培训事业持续做大做强,肯定是一个美丽的泡沫。这也就是多年来,中国管理培训日渐增多,而中国企业的管理国际竞争力却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出路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能选择退却,也不能视而不见,而要通过深刻的检讨,思索努力做好中国管理培训的有效途径。
1、走入企业,夯实基础
许多管理学者和企业精英认为,与其说管理是一门科学理论,不如说管理更是一种实践艺术,不太可能由远离企业现实、关在书斋里或研究室里埋头冥思苦想的纯学者创建出能真正解决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策略的管理体系出来。做管理学问是如此,做管理培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所以,改进和完善中国的管理培训,最重要的就是要长期深入中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有具体针对性的开发培训课程。由此,不存在有适用有于不同企业、所有对象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显然,真正有效的、能对企业管理发展起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培训,必须是根据用户需求专门定制的。而定制的培训,也必然要以熟悉企业的历史和现实为前提。同时,这种定制的培训,无论是企业还是培训机构的投入都会很高,这又会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管理培训望而止步。但由于这样的管理培训所具有的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利于企业切切实实地提高效益,因而这种培训的综合成本效益反而会比表面看来价格低廉的泛泛而谈的培训要高得多,有眼光的企业反而会青睐这种优质优价的培训。这就需要更多的企业树立新的培训成本意识,而各个培训机构也需真正做到“量体裁衣”,让受训企业感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更重要的是,这种培训必须要由企业和培训机构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研究、联合开发出来。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工作者和培训工作者开发出来的管理培训课程,才能真正源于企业管理实践而又高于其实践,并回过去引领管理实践的发展和深化。
2、教研一体,高屋建瓴
尽管为了提高现场效果,培训师要做大量的渲染气氛、营造快乐的工作,但培训不论怎么讲都不是演小品、玩杂耍(当然也不能故意玩深沉),任何事情只要是刻意去追求某种效果,就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舍本而逐末。管理培训自然也是这样,一旦人们过份讲究培训形式上的活泼新颖和一味追求内容的务实可行时,管理培训大概也就离其末日不远了。
笔者始终以为,培训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必须撞击学员自以为是但实际为非的既有观念,努力启发他们在痛苦思索中的凤凰涅槃。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培训师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素养是绝对不行的。要想在培训世界中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价值或核心竞争力,培训师就要沉下心来,认真做一段时间的学问,整理自己的思想脉络,提出新的管理设想。然后才能在以后的培训中把自己的超前意识和独到思维用充满睿智的语言表述出来,引导学员高屋建瓴,直接看透管理工作的症结之所在,以锐利的思想刀锋,去解现实中一团混沌之“牛”。
这样,在培训世界里真正悟大道之人,就必须投入大部分精力从事管理科学和经营规律的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凡成天到晚东奔西跑到处赶场子之人,不出多久,就会将其老本耗尽,其培训事业的迅速崩盘,也就指日可待了。
3、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管理培训是做给各级管理者的,而管理者群体普遍有很高的智商和悟性。要让这些人中精英对培训师的培训如饥似渴,而培训师又极可能没有他们聪明能干和见多识广,如何能够在“关公”门前耍大刀还要“关公”们耳目一新,惟有培训师们集合行内行外之智慧,整合各方培训优势,以天下之识去应对学员个体之脑才能出其不意、击中其管理实践及其局部思维的软肋。
为此,凡从事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应该打破各种清规戒律及思想束缚,积极主动在业内建立起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共谋管理培训发展新路。这样的联盟应该融科研院校的学者、企业一线的经理、培训机构的专家为一体,使联盟中的各方相互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真正做到管理培训师是掌握相关前沿理论的学者,历经所培训领域长期实战的行家,心理咨询专家,职业生涯顾问“四位一体”的统一。
4、不断反思,自成一格
在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培训也是一种商品,必须具有商品的一系列重要特性,其最突出的就是要形成培训品牌并拥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者群体。而要形成这样的品牌,就必须要有培训师自创的特色,这也就是管理培训中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往全国某一时期风行一种培训课程,众多培训从内容结构到形式表现都如出一辙,至多只有投影或PPT画面上的少数区别及培训师语言工夫和表演天份的不同,且一位培训师能包揽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内容的培训——这样一种培训风景线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
正本清源,管理培训既然要引导学员思索和解决他们面临的不同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要求培训师的培训课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换言之,他的许多培训课应该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不可推广,其他人想学也是徒劳。每个培训师应该努力在不断的经验反思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
当然,笔者也无意把这一点推向极至,苛求培训师每次培训都要做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焕然一新。只不过是表明,所有的管理培训都要有自己的独特定位,培训师每到一处,必须对其培训方案作出相当程度的调整,万不可“一招鲜吃遍天”。会不会将讲授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另一场合,正是区分学校教师与成功培训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