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板参加内训的N个理由(1)
(发布日期:2006/6/12 8:18:10)
浏览人数:193 |
|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
![]() |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企业人才的竞争的理念时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所接受。在这一理念之下,企业也逐步加大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一年掏出几百万专门的培训费用,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里变成了寻常事。
然而,当大把的培训费用花出去以后,很多企业的负责人却发现,要么是其企业的受训员工的素质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要么就是企业的精神面貌或者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并没有得到预想中的提升。于是乎,企业家们就开始埋怨起了培训师们。
但是,最近某培训机构通过网络调查却发现,企业内训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固然与培训师的素质相关,然而更为相关的却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的企业内训,其培训效果往往是大打折扣的。
该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领导者由于本身工作繁忙,或者认为对本身的技能提升关系不大,一般很少参加非针对本身的企业内训。由于没有领导在场,很有可能使得整个培训松松垮垮,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督促培训效果
这家培训机构的调查结果也得到了中国南车集团下属某厂人力资源部部长张金明的认同。张金明说,他们公司一直以来,对员工培训都比较重视,人力资源部每年都会从外面请来一些比较著名的培训专家来企业讲课。但是,由于领导事务繁忙,一直没有什么效果。
对于张金明所言,国内资深的培训讲师潘文富表示赞同。潘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培训效果是督促出来的。潘说,只要遇见领导不亲自在场的培训,学员的状态多是明显不在状态,听课时发呆者有之,看书者有之,打瞌睡者有之,发短信者有之。而只要领导在,学员往往能保持较好的现场纪律,也不敢随便接电话或是离场,互相之间说话的声音也小很多。因此,潘表示,无数的现场效果说明,企业领导到场与否,与培训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领导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督促自己的员工。
为了确保对培训员工的有效督促,潘文富对企业领导人提出了两条建议:
企业管理层确保到场,且将领导座位安排到最后一排。在常规的培训安排中,往往习惯将领导的席位安排在前排,但是潘文富认为,这样一来,虽然是保证了领导的听课效果,企业员工的不听课行为,企业领导人无从细致观察。同时,做在前排的领导一旦离场,往往会干扰培训师的正常授课。而如果可将领导的席位安排到最后一排,这样可有效对全场的学员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并且,即便是中途领导离场,前面的学员也不知道,会一直保持一个较好的会场纪律,同时,领导即便是中途离场,对培训师也不会带来干扰。
改变学员的座位形式.潘认为,目前绝大多数培训会场采用的都是排排做的座位方式,虽说安排布置简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无法做到学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一些涉及到互相研讨的项目不方便展开。因此,潘文富建议改用小桌式,每桌四到六人,并且在每桌里面安排一个学习积极分子或是干部,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这样一来,几个人同在一个桌子上,也就不太好意思做些小动作,加之有干部所起到的监督作用。督促大家保持安静,保持学习状态。
中国南车集团的张金明或许就是见证潘文富的观点的最好的证明。张说,刚开始,他一直以为内训效果不明显,问题出在培训师身上。后来,经过集团公司系统内的另一企业负责人介绍,认识了中国培训网的一位培训师。该培训师在讲课时就非常重视对领导的要求。要求领导必须和员工一起参加内训。有领导在场,员工也就显得更有精神,也更专注于讲课内容了。如此一来,效果也就更好了。
趋同价值取向
让企业领导人参加企业内训的理由还不仅仅在于督促员工的培训效果,其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通过领导人的言行举止来言传身教,影响着企业员工,缩短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的鸿沟。
制度管理,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各个企业治理企业的尚方宝剑。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都有着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期待以此来形成趋同的价值理念。应该说,在制度上墙这一块,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做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国内的资深咨询专家潘文富表示,但是管理不仅仅是个科学,更是个艺术。科学的东西好做,但是没有艺术的支持,管理的科学性做得再好,管理也不可能成功。 而中国的企业管理之所以混乱,原因就在于管理的科学性有余,而艺术性不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