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中国农业调整 
(发布日期:2005/10/3 17:37:32)
  浏览人数:754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今天谈两个方面。第一,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从深层次了解中国为什么要加入和为什么要尽快加入世贸组织。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对策。对策很多,不少人在花功夫研究WTO的条款,希望能够利用某些条款延长保护。而我认为我们更需要从一个面向21 世纪,面向未来5年、10年发展的趋势来考虑怎么调整我们的农业问题。
 
    首先谈中国为什么加入WTO。四月份朱总理去了美国,有的人对他不满意,认为在金融方面和农业方面的开放太多,让步太多。后来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反对的声音比较响。一直到加入世贸组织前夕,大家总觉得我们不能让步。而突然之间跟美国达成了协议,看上去让步了不少。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是很理解:我们为什么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作出这么大的让步来加入WTO?我在11月16日《人民日报》网上的“强国论坛”做嘉宾和网民谈WTO,我发现网民反应比较强烈,好多不满情绪,可能因为在网上无所谓,可以畅所欲言。可见对WTO的问题,认识并不是一致的。因此,我想有必要再谈一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中国为什么加入WTO,有两个大的背景需要考虑:一个是全球化的大背景,另一个是中国改革的大背景。世界上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而且在加速。现在报纸上都在谈“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究竟是什么?我想在此简单概括一下全球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是生产的全球性。从生产角度讲,生产的资源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里面,生产者在全球范围里寻找资源。我们以前强调自力更生,觉得我们能够用自己的东西就用自己的,自己实在没有的再通过进口来使用别人的资源。这种观念和做法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了,生产者不必只考虑本国的资源,而是哪里的资源便宜我就用那里的。比如说,美国有不少石油资源,但他们并不积极开采,而是大量进口石油,正是因为中东的石油便宜。在劳动力使用方面也是一样。美国过去发明了电视机,但是现在不生产了,因为电视机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美国并没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劳动成本太高,所以美国就让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去生产电视机。美国有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搬到了墨西哥,因为墨西哥的劳动力便宜。换句话说,墨西哥的劳动力便宜,美国就使用墨西哥人而不一定要用美国人来生产。总之,资源在全球方面寻找,哪个地方便宜就用那个地方的。

    前几天是圣诞和新年,不少人极力宣传“减卡救树”,动员人们不要用贺卡,甚至在小学生中都大力宣传。对这一口号,大家可能认为是对的,认为是保护环境。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减卡救树”是一个错误的口号。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是资源问题。从保护环境来看,用来做卡的树不会是马路边的树,抑或是公园里的树,而应该是森林里的树。制卡用的树和造纸用的树应该是一样的,如果造纸不存在环境保护问题,那么制卡就更不是环境问题,因为制卡所用纸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从资源角度看,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的确有限,我们的土地有限,树有限,的确没有优势。但是资源稀缺的问题怎么解决?传统的观念是“省”,是抑制消费。“减卡救树”就是反映了这种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资源稀缺的办法,除了多栽树外,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去用别人的资源。我们可以用美国的树来制卡,用美国的资源来满足我们的生产和消费,他们的森林资源丰富,树多得不得了,巴不得向我们出口纸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利用别人的资源满足我们的消费,也解决了制卡行业的就业问题。所以,解决资源稀缺问题不是靠“省”,也不必靠“自力更生”,而是怎么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球范围选择资源。这是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方面的体现。

    第二是消费的全球性。市场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按国家或地区分割,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商品和服务。与“自力更生”相关的一句口号是“自给自足”,即人们只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钱不能被别人赚去。因此,大家都追求出口,抑制进口。现在,这方面的贸易壁垒正在被迅速削弱。贸易的自由化使得人们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上消费。比如,日本汽车好就买日本的汽车,美国电脑好就美国的电脑,意大利的皮货便宜,我们就消费意大利的皮货。这也是全球化的表现。这一点非常重要,关系到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怎么来看待生活水平?传统上我们看人均GDP达到多少。事实上,看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光要看他们赚多少钱,还要看其能用这些钱买多少东西,即实际购买力。在发达国家中有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以前我们欣赏日本模式,是因为日本人工资高。美国人虽然收入不一定比日本人高,但可以买到全世界最便宜的商品。人均收入日本可能比美国高,但讲实际生活质量,美国人比日本人好得多。日本人钱虽然赚得多,但由于开放程度不够,物价也高,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是美国的几倍到十几倍。消费的全球化则有助于提高实际购买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是体制在趋同。原来各国的经济体制比较复杂,有计划经济的,有市场经济的,市场经济中又有国家干预程度的不同。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对原来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方向不是加强计划,而是加强以市场为主的经济调节。不仅原来的计划经济国家进行了体制转轨,一些本来开放程度较低的市场经济国家,包括日本、印度、韩国等,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韩国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韩国经济不是开放的,对外比较封闭,现在也在进行改革,允许外商投资,开放进口。南美也在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使原来比较封闭的、政府干预比较多的经济向开放的自由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全球化的表现之一。全球化的结果,所有的企业都要在同一个规则下面来进行操作,道理很简单,大家在一起竞争合作,必须要有同一个游戏规则。

    简单概括,什么是全球化?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打破国界的过程。为什么会有全球化出现?有的人认为这是冷战以后美国希望在经济上称霸世界的结果。事实上,全球化本身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过程中各国都有好处,亦都面临结构调整。美国人也并非都支持全球化。世贸组织在西雅图开会,结果美国人的反对声音比别人大。美国的工会和一些政客对全球化的过程也持反对的态度。可见,全球化并非是美国在想称霸世界,而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趋势?首先是因为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大前提。特别是战后,各国经济都相继迅速发展。先是西方国家的战后重建,然后是东亚和南美的经济起飞,再就是中国的崛起。中国在过去20年一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最近才稍微低一点。经济发展以后,就会出现两个趋向,一个是消费者收入增加。收入越来越多,尽管人口也增长,但速度还是比经济增长慢,所以人均的收入在增长。另一方面,资本在积累,社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可以投入生产和服务。资本积累和收入增加以后,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结果,即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要求以外可以有更多的钱来追求更多更好的消费,社会也有更多的资本来生产各种高质量的消费品和服务。一般来讲,人们在贫穷时,所有的收入都不得不用来吃穿,满足最基本的消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前,大多数人每月只有二、三十块钱的工资,收入基本用来吃穿,可能都不够。所以,消费基本上只是“吃穿”。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可是现在的收入不会用同样比例的钱用于吃住,尤其是吃的方面。假定原来的工资是30块,我们要用20块钱花在食物上,现在工资涨到3000块,但我们不会用2千块钱来消费食品。如果我们工资再涨,涨到3万元,食品消费更不会涨到2万块。哪怕粮价涨得比工资还快,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人们有越来越多的储备。这些多出来的钱用来干什么?人们就开始用来消费所谓的耐用消费品,过去讲的几大件,老的是洗衣机、彩电、冰箱,下一步是电脑、汽车、住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消费高档产品和服务业的钱越来越多,人们就开始寻找高档品,需要高级服务,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

    另一方面是生产的变化。农业产品是所谓第一产业,在一个国家比较落后的时候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尽管农业产量不断提高,价值不断增加,价格也升高,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不是因为农业本身萎缩,而是因为其它行业有更快速度的增长。从生产角度讲,经济增长中积累起来的资本多数是用来生产非农业产品的。工业产品,包括所有高档产品的生产要有很大的投入。比如说,生产汽车起码要建造大型厂房、仓库,流水线。除了固定资本投入以外,还需要研究经费。现在汽车越做越豪华美观,电话越做越袖珍灵巧,这些都需要巨额科研投入。在这种情况下,逐渐产生了规模经济。每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都需投入大量的资本,一旦生产出来,厂商必须把该产品的投入补回来。怎么补?必须大量生产,生产得越多,固定成本分配在每一个产品上的比重越小。换句话说,一旦研究出一种新型汽车,无论生产一辆还是一万辆,研究成本都固定不变。如果大量生产,平摊在每一辆上的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在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中,规模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可能想,设计出一种新产品,拿到专利,我就慢慢地卖,比如卖他10年,设计的成本就可以捞回来了。但是,现在的竞争使得你不可能卖10年。信息产业的革命,使得技术的外溢和传播变得非常迅速。每一种新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没有办法长期保持垄断地位。卖10年不现实,必须在一年两年把成本捞回来,这样,唯一的方法就是大量生产。这就使得经济发展到这种程度:对于企业来说,一国的市场已经不够,希望在全球寻找市场。

    可见,<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