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手背的痛苦抉择背后藏义务教育制度缺陷
(发布日期:2005/10/6 16:55:00)
浏览人数:
603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中新浙江网7月5日电 这种“舍一取一”的抉择,是父母永远的痛,世界上还有哪种抉择比这更痛苦?更艰难?
“即使卖血也得把孩子供出来。”这是河北省尚义县黄脑包村村民李静说的一句话。可是他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去年他大儿子考上大学,他却让二儿子辍学了。二儿子初中还没读完,并不是学习不好,而是卖血也供不起,他只得用威吓、哄骗来迫使孩子离开学校,去外省打工。(6月21日新华网)
李静家因出了个大学生,而成为全村最穷的人家,日子过得颇为“稀荒”:寒酸的三间土坯房里,除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外,没有任何值钱的家什,他家最贵重的产业就是一头耕地的黄牛。其实孩子读书已使他欠下了2万元的外债,还有高利贷。要大学毕业,他大儿子还得读3年,每年1.5万元,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
可怜天下父母心,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哪个上学,哪个辍学?望都县固店镇十五里铺村村民付盼福的大儿子16岁初中还没毕业就去了呼和浩特打工。“男儿有泪不轻弹”,这位40多岁的汉子说到“舍一取一”,竟像孩子一样哭了。他对记者说,他知道这样对老大不公平,也并不是偏向老二,做出这种选择是没办法的。付盼福哭着说:让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打工,这不是父母造孽吗?
这种“舍一取一”的抉择,是父母永远的痛,世界上还有哪种抉择比这更痛苦?更艰难?可再难他们还得做出抉择,总不能让两个孩子都辍学?庄稼人都懂:两棵粗壮的莱苗挤长在一起,如果不把一棵移走(或拔掉),两棵都不能开花结果。庄稼人只有拿出痛心的勇气来大取大舍。
“舍一取一”在农村已是司空见惯,农民把这种“舍一取一”的方式称之为押宝式读书。将宝押到哪个孩子的身上,哪个孩子可能就是幸运的,他有机会凭借努力走出农门;而被放弃的那个孩子,则因为贫困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他们的未来将可能是天壤之别,工作、生活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且在农村生活了30年。过去我听得最多的“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在农村,只有通过上学从而改变命运,这是诸多农民曾经普遍选择的方式。如今我下乡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读书读穷了家,供不起,孩子认几个字就算了。”农民对孩子上学的看法出现如此差异,是昂贵的教育费用逐渐在堵塞着农家孩子“鲤鱼跳龙门”这条道路。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有几家农民不是“倾家荡产”?教育返贫的现象决不是个别现象,不可否认,高昂的学费是辍学的另一“助推器”。
造成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少农民从孩子读初中时就开始负债。“农村义务教育不义务”,必然导致辍学率的反弹。如不尽快解决,未来农民的整体素质就必然下降。因此说,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农村发展、农民减负、国家未来发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