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市场看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布日期:2005/10/14 8:54:33)
浏览人数:
614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近年来国内对我国出口商品及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但论者多以我国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不足之处是无法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与其他主要贸易国在某一市场上的横向历史比较图像。同时,由于我国对某一特定市场的出口贸易统计数据不包括转口贸易,因此也有可能扭曲对我国产品在某一出口市场竞争态势的详细分析。
美国的进口市场一直是世界贸易及我国出口最重要的市场。由于其深度和广度,各国各地区出口产品在该市场上的份额及其变动,可以作为一个衡量这些国家出口商品全球竞争力的近似指标。本文通过对我国产品在这一市场上的份额与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详细对比,力图为我国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描述,从而为进一步分析我国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必须面对的挑战提供一定的基础。
本文的讨论采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供的 1989~2001年总进口(general imports)货物的通用海关统计价(general customs value),从而确保各国对美出口统计口径的一致。
一、我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基本情况
1989~2001年,我国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经历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总值由1989年的近119.9亿美元增至2001年的1022.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6%,而同期美国进口市场年均增长7.6%。12年间,除2001年仅增长2.2%外,其他各年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资料显示,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增长率持续高于美国总进口的增长率。而且,在美国进口商品总值1990年、2001年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1.5%,-6.2%),中国商品仍能保持增长势头(24.6%,2.2%)。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增长率有逐步与美国市场增长率接近的趋势。2001年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增长率出现了1989年以来最剧烈的下降,仅比上年增加2.2%。相比之下,另一个增长率最低的年份是1996年,但那年增幅仍高达13%。
与美国进口市场上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商品的排位则由1989年的第9位跃升为2001年的第4位,仅次于加拿大(2169.7亿美元)、墨西哥 (1314.3亿美元)和日本(1266.0亿美元),远超第5位与第6位的德国(591.5亿美元)和英国(414.0亿美元)。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自1989年以来在美国进口市场中的份额的变动情况
为便于讨论,以下将整个美国进口市场按中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东南亚4国、墨西哥、加拿大、欧洲10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划分。表1给出了1989~2001年上述国家和地区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份额。
表1 1989~2001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进口市场中的份额(%)
年份 中国 加拿大 墨西哥 日本 亚洲四小龙 东南亚4国 欧洲10国 世界其他地区
1989 2.5 18.6 5.7 19.8 13.3 3.3 19.4 17.4
1990 2.1 18.4 6.1 18.2 12.2 3.5 20.0 18.6
1991 3.9 18.6 6.4 18.9 12.1 3.9 19.1 17.1
1992 4.8 18.5 6.6 18.3 11.7 4.6 19.1 16.4
1993 5.4 19.1 6.9 18.5 11.1 5.1 18.2 15.7
1994 5.8 19.4 7.5 17.9 10.8 5.5 17.9 15.2
1995 6.1 19.5 8.3 16.6 11.0 5.8 17.7 14.9
1996 6.5 19.8 9.2 14.6 10.5 5.8 18.0 15.8
1997 7.2 19.3 9.9 13.9 9.9 5.8 18.1 15.9
1998 7.8 19.1 10.4 13.3 9.4 5.9 19.2 14.9
1999 8.0 19.4 10.7 12.8 9.3 5.6 18.9 15.3
2000 8.2 18.8 11.2 12.0 9.2 5.4 18.0 17.2
2001 9.0 19.0 11.5 11.1 8.2 5.1 19.0 17.2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计算。
1.加拿大、欧洲10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美国传统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加拿大、欧洲10国的份额在12年中基本持平,1989年分别为18.6%,19.4%,而2001年则均为19%。另一方面,世界其他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商品在美国的份额在经历了由1989年17.4%逐步下降至1995年的 14.9%,其后到1999年一直在14.9%~15.9%之间徘徊,但2000年则恢复到17.2%并于2001年维持在上年水平。总体而言,这三组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进口市场所占的总份额在12年中基本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由1989年的55.4%上升到次年的56.9%后,逐年下降至1995年的52.1%。并于 1996年后开始反弹,至2001年恢复到55.2%,略低于1989年所占的份额。
2.日本。尽管日本商品2001年在美国进口市场上仍然位列第三(份额为11.1%),在单个国家中仅次于加拿大(19%)、墨西哥(11.5%),但其 1989年时的份额曾高达19.8%。12年间,日本的份额基本上呈现出持续、稳定下滑的局面,在争夺美国市场的角逐中共损失8.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43.9%。
3.亚洲四小龙。作为一个整体,亚洲四小龙的情况与日本相似,其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份额经历了一个长期、持续而稳定的下降过程,由1989年的13.3%下降到2001年的8.2%。12年间净损失5.1个百分点,降幅为38.3%。
4.东南亚4国。总体上看,东南亚4国商品在数据覆盖的12年间有较大的提高,市场份额增幅达54.2%,但其份额的增长经历了1989~1998年先上升后下降两个阶段。由1989年的3.3%逐步上升至1998年的5.9%,其后递减至2001年的 5.1%。
5.墨西哥。1989~1993年,墨西哥商品在美国的份额以3.6%~5.9%的速度增长。1994年后,该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4年为8.4%,1995年为11.3%,1996年为 11.1%。1997年后,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开始逐步放慢,2001年份额的增长率为3.1%。但纵观本文数据覆盖的12年间,仅墨西哥与中国在美国的进口市场上保持了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其在美国的份额由1989年的5.7%上升到2001年的 11.5%,市场占有率净增5.8个百分点,是1989年时的1倍强。同时在争夺美国市场份额上,也成为我国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
6.中国。从在美国进口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变化情况看,我国是美国进口市场上最大的赢家之一。我国商品的市场份额2001年为9.0%,是1989年2.5%的3,5倍强,其间净增6.4个百分点。我国商品份额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扩张可以以 1994年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90~1993年,我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以21.2%, 26.5%,24.3%和12.6%的速度强劲扩张。随着1994年1月的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其后的基本稳定, 1994年以后我国市场份额扩大的势头明显减弱。 1995年后的增长基本上维持在10%以下(仅1997年达到10.5%)。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商品总值 2001年仅增长2。2%,但同年我国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有较大的提高(8.9%),反映我国商品对疲软的美国进口市场较其他国家有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各国商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份额的竞争和净变动,似乎在我国、墨西哥、日本、亚洲四小龙及东南亚4国间最为激烈并有瓜分其余约 45%的美国进口市场之势。同时,除日本外,其余又均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或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上述各国或地区进行稍微详细的考察也许对了解我国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更有帮助。
7.中国(大陆)、日本、亚洲四小龙与东南亚 4国间市场份额的变动。
如将考察范围限于上述国家和地区在美国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变动,则可以更为明显地看出中国 (大陆)与亚洲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竞争势态的变化。 1989年,上述亚洲国家和地区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总计为38.88%,并逐渐上升至1993年的 40.11%,其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01年总份额仅为33.33%。12年间共下降5.6个百分点,与同期墨西哥5.8个百分点的份额净增加形成鲜明对比。
就美国进口市场上我国(大陆)商品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中的相对份额而言,我国(大陆)商品由 1989年的6.5%上升为2001年的26.9%,净增 20.4个百分点。同期,东南亚4国的份额由8.5%上升到15.4%,净增6.8个百分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份额则分别由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