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工业技术学校的“二二制”教育模式
(发布日期:2005/10/26 9:41:17)
浏览人数:
1124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一、“二二制”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我校是伴随宝钢的建设发展而建立、壮大起来的一所原冶金部直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中专、技校),归属宝山钢铁集团公司。1998年7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重点技校,1999年12月成立上海宝钢高级技工学校。建校19年来,一直为宝钢输送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学生所学专业在入学时由宝钢确定,毕业后根据所学专业分配在宝钢各部门的相应岗位。教学上一直沿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但近年来这种现状已难以继续,原因如下:1.技术工人素质要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全员劳动合同制和择优竞争聘任上岗体制的实施,在连年不断的减人增效的压力下,宝钢对技术工人这一层次的要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对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精良设备和雄厚财力的较量,而是知识和技术的对抗,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保证。为此,宝钢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已从原来熟练操作型、单纯技能型转向智能型、复合型。宝钢技术工人工作岗位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来单一岗位向“大工种”乃至向“区域工”这种一岗多能化、综合技能交叉化的方向发展。2.毕业生录用办法的变化 毕业生由原来的包分配改变为学校择优推荐,宝钢择优录用的办法,要求学校办学由原先面向宝钢集团公司改为面向“三个市场”,即面向宝钢主体、面向宝钢集团子公司、面向社会。3.生源情况的变化 从1995年起,初中毕业生入学分数在逐年降低,从高峰期的中专最低录取分470分降低至1999年的430分,2000年已在400分以下,填报我校志愿的比例数逐年下降,学校招收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其中团员的比例数递减尤为明显。由于培养人的学校其“进口”和“出口”两端都已发生了变化,学校原有四年专业走向不变的体系以及相配套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再也无法适应宝钢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必须冲破陈旧的教育模式,探索出一套与宝钢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模式。为解决专业培养周期长与人才市场瞬息变化快之间的突出矛盾,学校根据宝钢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中级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的专业需求以及人才需求变换周期等特点,明确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并结合我校现有的办学能力、师资情况、设备资金状况,提出“二二制”教育模式的构想,在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同和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后,于1997年9月,全面实施“二二制”教育模式。二、“二二制”教育模式的结构该教育模式设定为二年“宽基础”加二年“专门化”。 二年“宽基础”一年“专门化”机械类冶金机械专门化
机电技术应用专门化
炼铁专门化
炼钢专门化
轧钢专门化
电气类
电气自动化专门化
仪表自动化专门化
计算机及应用专门化
管理类
消防安全管理专门化
物资储运与经营管理专门化
如表所列,中专学生四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两个阶段:前二年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宽基础”培养阶段,学生不分具体专业,仅划分机械、电气、管理三大专业类模块,实施各个模块所需的文化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大类模块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理论,在技能上达到通用工种初级工,并分别取得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英语初级证书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操作初级技术等级证书;后二年为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专门化”培养阶段,根据宝钢及社会的需求情况再划分专业,实施各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综合解决问题和综合技术的能力,在技能上达到通用工种中级工。为确保“以综合技能素质为本,以中级工培养为目标,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办学总目标的实现,“二二制”教育模式的两个教学时间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个阶段既有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手段的相互独立性,又有知识结构、技能层次的连贯性。“宽基础”是为“专门化”打基础服务的,该阶段基础扎实与否,将直接决定“专门化”的发展;“专门化”是“宽基础”的延伸与深化,该阶段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总目标的实现。两个阶段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学生必须达到“宽基础”阶段的培养目标,才能进入第二阶段“专门化”的学习。由于“二二制”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采取目标控制和市场跟踪,因此在相同的教学时限内,可以获得最高的合格率和最大的“适销率”。三、“二二制”教育模式中的“宽基础”原则与运作“宽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为三类:第一类为文化基础课程,开设政治与德育、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和体育七门;第二类为专业大类的大部分技术基础课程,如机械类开设: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电工学、机械基础、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六门;第三类为专业大类的小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机械类开设:冶金通用机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冶金工艺学三门。对这三类课程的设置及衔接等方面我们作如下处理:1.文化基础课 我们采取了具体课程具体分析的方法,既有大刀阔斧的压缩,又有较深力度的强化,不搞简单的一刀切,一切本着“够用”与“实用”的原则。例如:数学这门课程在新教学计划中,已不再作为一门理论系统课程,而是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在保证专业“够用”的前提下,省略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以及与后继内容关系不大且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突出运算能力、查表和使用计算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总课时从294学时改为180学时。与此相类似,物理、化学、语文等也比传统课程设置减少三分之一学时,确保了强化技能训练的教学时间。又如:无论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着眼,还是从宝钢这个大企业的发展着眼,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对英语这门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强化,将英语课划分为三个教学模块:一是宽基础英语教学模块,使学生达到上海市通用外语等级考试英语初级水平;二是具有宝钢工业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块,该模块的教学以宝钢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为顺序,以宝钢一、二、三期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英文资料为内容,通过教学,既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扩大了他们对钢铁生产行业专业英语的知识面;三是各专业英语教学模块,为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便能看懂英文图纸、操作说明书、安装图纸等,根据宝钢建设和生产时期的英文资料、设备说明书、安装图表、生产过程、操作原理等资料,组织教师编写了英语教材,该模块教学放在第二阶段“专门化”时实施。2.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我们坚持针对性和宽广性的原则。由于“宽基础”阶段已划分了专业大类,因此,所开设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必须是针对该专业大类的,与此专业大类无关的一律不开,此为针对性原则。传统教学虽然专业性强,但是知识面较为狭窄,不利于职业的迁移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于“宽基础”阶段还没有明确具体的专业,因此,必须拓宽该专业大类的知识面。一方面,压缩和精简基础理论课时,以确保“专门化”阶段增加宝钢三期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教学内容的课时;另一方面,对于该专业大类所要求的重要课程必须开设,如,机械类要开设机械、电气和工艺这三方面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以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面,为后阶段“专业化”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不仅可以适应将来“区域工”一岗多能化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灵活转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此为宽广性原则。“宽基础”阶段教学不仅使学生具有“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面,还应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本技能的功底。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素质,我校在宝钢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陆续从国外引进了电气、仪表、液压、焊接等实验设备,建成拥有液压、焊工、钳工、电工、金工、仪表和特种作业等七个培训室,共有600多个培训工位的国内一流的培训实习工场;并分别与德国、日本、美国、芬兰等国家的有关企业建立了5个培训联合中心;与德国LUEDENSCHEID学校建立了合作交流的关系,这对吸取先进的教学培训方法、强化学生技能的训练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从1997年起,通用技术工种以及计算机的技能考核标准一律按部颁标准,英语考核标准按上海市颁标准。通过二年“宽基础”阶段的培养,全体学生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经考核鉴定,百分之百的学生拿到了三张等级证书:即英语初级、通用工种初级、计算机操作初级技术证书。四、“二二制”教育模式中的“专门化”原则与运作学校根据宝钢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对学校原有的专业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与更新,并在三个专业大类上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常设专门化,做到主动适应宝钢企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缩短了“需供”周期,以便获取最高的“适销率”。在“专门化”的设置上,我们坚持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专业设置原则。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用电、用火、用气的增多,发生火灾的概率也随之增大;但目前我国消防滞后、隐患严重,警力不足、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装备落后,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差。为贯彻江总书记对消防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精神,培养一支立志消防事业的基层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十分迫切。我校急社会所急,想社会所想,并和上海消防培训中心联合开办市场潜力极大的“消防安全管理”专业,既填补了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内设置该专业的空白,又发挥了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又如:考虑到世界上自动调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宝钢三期工程与世界技术水平相当的实际情况,我校在电气自动化这个专业设置上突出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