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零收益症 
(发布日期:2008/4/26 10:22:55)
  浏览人数:361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2008年年初,一些银行出现了收益几近为零的理财产品,投资10万年收益居然不到40元,有的产品在去年股市大好的情况下,年终收益仅为39.6元,遭到消费者及舆论的普遍质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波愈演愈烈,涉及零收益和亏损严重的银行名单也越拉越长。 

  2008年3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开发布了《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2008)》,将银行零收益事件推到了风口浪尖。众多媒体竞相报道,数家银行主动澄清,甚至联合回击,消费者虽看得云里雾里,但在这场“鹬蚌之争”的言论对决中,也越听越清,越看越明。理财产品零收益,就像病毒一样,迅速在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广泛传播,对银行产品设计能力、道德风险、营销手段等下了挑战书,在银行理财产品部门承受巨大舆论压力和经营压力的同时,也考验着整个理财产品市场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让我们拿起听筒和放大镜,由表及里地对这场“零收益症”进行专家会审,并逐个环节地给予治疗建议。 

  患病处一:营销环节 

  表征: 

  想想当初为什么会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哪个银行营销员满怀激情地说产品收益高,投资回报好?为什么当初从来没想过理财产品会有“赔”的可能呢? 

  这就是导致“零收益瘟疫”的表面原因。银行营销人员的有意隐瞒风险和故意夸大收益,致使很多盲目的投资者在没有充分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情况下“重了圈套”。 

  病因: 

  在和投资者接触最直接的营销环节,在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的时候,银行营销人员的营销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家银行在争抢客户的过程中,势必要突出“吸引点”,弱化“劣势”,也就引发了银行营销人员夸大收益、避谈风险或弱化风险的处理。同时,银行销售任务的考核在无形之中为银行营销人员的工作带来无形压力。当营销任务过重、竞争越发激烈之时,银行一线营销人员势必“自卖自夸”,以推销出产品为最终目的,却早把投资者的合法权利、产品本身的市场风险抛之脑后。 

  在营销心理方面,银行营销人员更是将激情与火热释放殆尽,从而调动和利用了消费者急于投资的心理需求。借助2007年股票市场的持续走高,人们理财观念的集体走高,银行营销人员的热情自然带动了苦于寻找投资机会的普通消费者。谁不愿意分享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呢?谁愿意错过牛市赚钱的千载良机呢? 

  就这样,银行营销人员的主观意愿加上银行管理体系的无形压力,再加上消费者对牛市投资的追风热潮,综合造成了银行理财产品在营销环节的偏颇,为日后的“零收益症”埋下隐患。 

  药方:不要遮遮掩掩 

  对于营销环节,治疗起来很简单。只要银行营销人员端正心态,除了“争抢”客户数量,也要心系客户利益。只有真正为客户着想,以客户的利益实现为前提,才能真正实现营销任务,实现银行营销员及银行理财产品的综合收益。 
  

《金融营销》
关键词:银行 营销 理财 收益 产品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