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农村普法强调“五性五结合” 
(发布日期:2008/4/28 17:30:36)
  浏览人数:239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灌南农村普法强调“五性五结合”

  江苏省灌南县司法局紧密结合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创新宣传载体、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视野,用“五性五结合”的方法,给农民学法带来最佳效果。 
 
 


  因地制宜实效性,把普法内涵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灌南县司法局将农村普法教育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体系,从农村铺路、改水改厕、房屋拆迁、土地纠纷等入手,建立起以农村“五老”和无职党员为主体、民间纠纷调解小组等为框架的1363名人员组成的农村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法治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模式,通过层层试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全县14个乡镇、238个村稳步推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开展了创建活动,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基础;以倡导农村树文明新风活动为载体,在全县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农户”、“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敬老爱幼、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

  有的放矢针对性,把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设百个法律服务点、讲千堂法制教育课、送万册法律适用书、树一批法律明白人”等活动。去年连云港市“法律明白人”工程在灌南县李集乡正式启动,成立了李集乡徐庄村农民法制学校。现在李集乡2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农民法制学校,培养了一万余名“法律明白人”。目前,该县已创建“普法示范村16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1%。新安镇司法所组织个体户、经商人员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物权法》等,使个体经商人员受到教育。该镇塑料制品大户汪某、水暖器大户张某等通过教育学习主动销毁了一批价值达万元的质量不合格产品。“法律明白人”活动,为该县培养了近15万个掌握法律、了解司法程序的遵纪守法示范户。

  形式多样生动性,把宣讲法律条文与以案说法相结合。灌南县司法局十分注重农村普法的硬件创新、载体创新、服务创新。全县238个村,每村都建立一所法制学校、开辟一个法制宣传栏、备有一套法律用书、组织一支法制宣传队伍、制定一套完整的学法制度和档案。他们在县电视台开辟了“以案说法”专栏;组建普法文艺宣传队,开展法制文化宣传月活动;利用普法“大篷车”为千里之外的农民工跨省送法;以“12.4”法制宣传日为主线,利用“3.15”等特殊日子,开展广场法制宣传活动。

  循序渐进渗透性,把普法教育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县司法局通过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引导农民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家园的建设者、维护者和享用者。在“贯彻十七大,法律送万家”活动中,组织127名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乡镇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在法律进社区启动时,开展法律维权千里行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和每个村深入开展“一学三讲”、“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把普法落实到经济建设、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城市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工作中去,以普法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各项工作带动普法工作。

  与时俱进时代性,把以人为本和服务群众相结合。灌南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达23万多人。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一些劳资纠纷、工伤事故赔偿等案件也逐年增加。针对这一问题,灌南县司法局开展了“进十座城市、入百个社区、到千个工地、送万人法律”的送法维权千里行活动。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他们组织普法骨干,开着“灌南县农民工普法维权千里行”宣传车,先后到灌南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浙江、山东、上海等省、市,在那建立跨省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和法制学校,创办灌南籍农民工法制宣传网络,设立法制宣传栏,开通送法维权148热线,开展以案释法法律咨询服务,“零距离”送法维权,使普法维权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外出打工者。仅在杭州市下城区他们就向灌南籍农民工赠送《农民工法律知识读本》等法律书籍6800多册,发放法律援助卡7400多份,解答法律咨询3500余次,10000多名农民工接受法律知识教育,讨回农民工工资90多万元,用法律为在外务工农民撑起维权“保护伞”。该项活动确保了农民工流动到哪里,法律宣传和维权就跟踪服务到哪里。

  杨立谱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