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毕业生补钙 非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补充 
(发布日期:2008/5/6 14:26:32)
  浏览人数:225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刘奇是武汉一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成绩优异,满以为找工作不难,可到一家小公司应聘却失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武汉思远双N  教育副总胡列军说,事实上,每年新增人力资源中95%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不具备软件开发的动手能力及相关行业知识,而很多IT企业需要的恰恰是这类人才。摆在记者案头的是一份数据,以IT  专业为例,10年前,5个岗位抢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而今,27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争夺一个岗位。

    趁大四的课程不多,选择到校外培训

    胡列军认为,对于IT  行业来说,就业没有任何捷径,只能用技术说话。前面提到的那位刘奇,应聘失败后参加了国际软件工程师的就业培训,经过几个月艰苦的训练,被华为公司聘用。

    2007年10月,当众多2008届的毕业生仍在为求职四处奔走的时候,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方沂,这个专升本的女学生,与新浪网成功签约。“大学的最后一年,校内课程不多,我到一家培训机构学习,职场训练,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目前的武汉高校中,像方沂这样未毕业先培训的毕业生已屡见不鲜。华中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老师告诉记者,高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让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是必要的。虽然很多学校在意识上加大了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力度,但毕竟受到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很快实现。

    非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

    众所周知,大学侧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对于就业而言,则需要某一方面专业的能力。

    据记者了解,国外的很多大学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将很多就业型项目引进课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国内大学的教育缺失。

    美国硅谷软件工程教育培训总监胡淳一告诉记者,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这类有针对性的非大学教育(嵌入式职业教育)是对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从而弥补了学生至企业间的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的确存在,要避免它,需要高校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自己也应主动规划职业生涯。诸如大学新生参与职业培训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层面上透悉出的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完善,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凸现的是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非大学教育与就业两者显现的是最直接的关系,专业的职业培训为就业奠定的永远是一个基石。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