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事件 看中国的外交官们如何化险为夷 
(发布日期:2008/5/6 14:29:26)
  浏览人数:277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随着国力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外交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突发事件,中国外交官们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识别“危机”的本质?怎样应对才能化险为夷,甚至将坏事变成好事? 

  请看中国外交公关故事——— 

  肯尼迪外甥抱着一箱玩具走进中国驻美大使馆 

  周大使冷静平息“玩具风波” 

  2007年8月25日,一个难得的周末。中国驻美使馆本该休息,一位特殊的客人却不期而至,怀里抱着一箱玩具,神情有些紧张。 

  来者是美国国际特奥会主席施莱佛,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外甥。他怀里的那箱玩具,是国际特奥会送给美国智障儿童的赠品,帮助他们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施莱佛开门见山地说,收到这些赠品之后,一位智障儿童的家长从报纸上看到有关中国玩具含铅量超标的报道,就自己拿着玩具去送检了,结果实验室得出结论:“玩具含铅严重超标”。 

  “如果情况属实,那将对特奥会的声誉很不利,毕竟玩具是从我的手中发出去的,而且已经发出了数千家。”施莱佛言谈之中带着无奈,“要是这样的话,中国玩具肯定是要召回了。” 

  听到“召回”这两个字,周文重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美国市场上的玩具绝大多数是中国生产的,而且2006年圣诞节期间还曾一度脱销。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中国制造”的声誉,影响中国的形象,影响中美贸易往来,甚至会变成政治问题…… 

  思索片刻,大使冷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玩具是送到官方推荐的实验室去检测的吗?” 

  对方很坦诚,“不是。孩子家长只是随便找了一个实验室。” 

  获知这个情况,周文重非常诚恳地向施莱佛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这只是一个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而且并非官方推荐的实验室,结论是否属实还不能肯定,应该找一个官方推荐的实验室去检测;第二,在官方推荐的实验室检查报告出来之前,对外表态要慎重,同时也要告诉这位家长及其送检的实验室,在情况没有得到证实的情况下,不要随便对媒体发表言论。接着,周文重严肃地表态:“我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对智障儿童的家庭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中国产品的信誉负责,也要对中美关系负责。”看到大使非常认真地对待此事,施莱佛同意了大使的建议。 

  于是,施莱佛将玩具送至官方推荐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是,中国玩具的含铅量为20-30ppm,远远低于600ppm的美国标准。为此,施莱佛对于没有正式确认玩具铅含量超标就紧急通报了中国大使馆表示了歉意。 

  一场玩具风波就这样得到了妥善处理,避免了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炒作。曾经说过“再也不敢给孙子买玩具了”的美国联邦参议员德宾也开始帮着中国说好话。周文重记得,这位参议员还在公开场合表示,“产品质量问题不光中国有,美国也有”。 

  爆炸事故导致化学污染物注入松花江,慢慢向俄城市流去——— 

  驻俄大使推心置腹说服杜马议员 

  2005年冬,俄罗斯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冰天雪地,银装素裹,人们在这里安逸地生活着。可是11月13日下午1点40分左右,中国石油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突然发生的硝基苯精馏塔连续爆炸事故,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 

  事故发生后,泄漏出来的部分污染物注入松花江,而松花江又汇入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黑龙江。哈巴罗夫斯克等俄罗斯城市都要饮用黑龙江的水,因此这次事故一发生,便引起了俄方的高度关注。 

  事件发生后,温家宝总理专门致信俄总理弗拉德科夫,表示中方对此次污染持负责任的态度,正在采取措施消除灾害后果;中国政府向俄远东地区提供了水质检测仪和活性炭,以帮助该地区应对松花江水污染可能带来的影响。可是这一事件还是在俄罗斯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甚至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也有所抬头。 

  那几天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正在国内休假,还没休几天,就听说俄国家杜马要就此事通过一个议案,拟向中国施压,不但对中国进行指责,还要提出一些赔偿要求。 

  于是,休假还没结束,刘古昌就火速飞回了莫斯科。 

  刘古昌在杜马里整整蹲了两天。他当时找了很多人,包括俄罗斯自民党主席、杜马俄中友好议员小组主席、杜马外委会主席等若干有影响的人物,与对方座谈水资源的问题,如实向对方通报中国政 

  府采取的种种措施,尽最大的可能来减少对俄方的危害。 

  刘古昌说:“完全没有外交辞令,毫不隐瞒,一个一个推心置腹地讲,目的就是希望杜马不要通过议案。” 

  在杜马里的那两天,刘古昌有着一个很直接的感受:俄方的议员们有着很高的政治素养,能够顾全中俄关系的大局,对中方的努力相当理解,又很务实地提出了具体的合作办法。 

  其中的一个建议,就是希望中国派出一个专家团,帮助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问题。 

  刘大使向国内提出申请后,最高层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一个由环保总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十几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随即赶赴俄罗斯。 

  这一行动让俄方的政治家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对中俄关系的重视,对中方负责任的态度是肯定的。 

  这一事件的结局也颇有意思: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的压力下,俄罗斯国家杜马最终通过了议案,要求尽快把污染事件的后续问题解决好;另一方面,议案的通过如同走了一个过场,没有谴责中国,没有向中国施压的内容,更没有要求赔偿。 

  为焦炭出口问题,中方与欧盟代表“针尖”对“麦芒”——— 

  张副部长软硬兼施"降服"对手 

  2004年,一直叫嚣“中国经济威胁论”、“对华贸易逆差”的欧盟,却又对中国削减出口表示强烈不满。当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欧盟总部进行了一次正式访问。时任欧盟贸易委员的拉米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中国足额供应欧盟钢铁产业使用的焦炭,为什么2004年大量减少了出口? 

  原来,欧盟的钢铁产业多年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中国进口焦炭,如果缺少这种催化剂,其高炉几乎要全部熄火。这不仅涉及到生产,还会引发工人失业等社会问题。而那段时间,并不是中国有意削减对欧盟出口焦炭,主要是由于焦炭行业高能耗、高污染、并且涉及到资源短缺问题,国内已经减少了生产。 

  温总理对这个问题很重视。他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有困难,中方还是要考虑欧盟的实际需要,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为此,当时正在国外访问的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专程飞抵布鲁塞尔,准备同欧方谈判。谈判的中方代表是张志刚和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关呈远,另一方是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的正副司长。 

  谈判一开始,欧方态度非常强硬,还对中国提出了很多指责———不按照WTO规则行事,搅乱市场,采取保护本国资源的措施……张志刚据理批驳:对于高能耗、高污染而且资源短缺的产品,中国是完全有权利减少生产和供应的,欧方的指责完全没有道理。 

  对方威胁要诉诸WTO,张志刚表示,大家都是WTO成员,中方可以奉陪到底,而且有信心可以打赢官司。 

  欧方开始愤怒,“跟你谈就像面对一堵墙,你怎么什么都听不进去!”张志刚也还击,“跟你谈就像对着一座山,什么都不能超越!” 

  …… 

  那一天的谈判双方交锋非常激烈,根本谈不下来。另一方面,中方也着急,因为张志刚副部长由别的国家飞到布鲁塞尔,当时他的签证在欧盟只剩下一天的停留期了。 

  当晚,关呈远和张志刚也对形势做了评估:如果诉诸WTO,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谈判、仲裁,又耗时又耗力,欧盟方面等不了,也不见得赢。因此,接下来的谈判,对方很可能会降低调门。 

  情况的发展正如二人所料。 

  第二天的谈判,欧方态度有所软化。不仅表示前一天的威胁有所失礼,而且开始强调中欧是全面的战略伙伴,请求中方克服国内困难,帮助欧方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从而避免导致工人失业等社会问题。 

  看到对方态度发生了转变,张志刚随即表示,“我来的本身就证明了中方维护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诚意。如果你们也有诚意,并且得到了你方高级领导人的授权,那么我们可以就实质性的问题展开谈判。” 

  于是,第二天的谈判,双方就焦炭供给的数量、价格、许可证等问题进行了磋商,双方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到了张志刚要上飞机的时候,谈判还没有完成,还未签订有关协议。 

  此时,欧方主动挽留中方代表团,提出由他们去协调办理延长张志刚副部长的签证。其实这一天已是周末,比利时外交部并不工作。对方又表示,可以先延长,等中国代表团出境的时候他们会开一个证明,保证中方顺利出境。 

  感受到欧方的主动,张志刚也很幽默地回应道,“我们是为了解决欧盟的困难而来的,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在这和你们谈判,可是没想到,现在已经成了布鲁塞尔的‘非法移民’。”这一轻松的调侃,一下子让所有人忘记了此前紧张的针锋相对。 

  接下来的一天,双方签订了工作协定,结束了这场“异常艰苦”的谈判。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