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重组:矛盾交织中需要决断
(发布日期:2008/5/13 9:21:11)
浏览人数:
484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面临电信市场竞争失衡的困境,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焦灼的目光投向重组这一话题,但是,从2004年酝酿至今的电信重组,却一直在对各种方案的激烈争论中止步不前。究其原因,在纷纭复杂的利益与矛盾纠葛中论证电信业重组的最佳方案,其实是一种幻想;现实的努力,应是将本次重组视为电信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以缓解市场竞争失衡为主攻方向,迅速决策并实施。
1、电信市场失衡加据,重组势在必行
要求电信业重组迅速决策并予以实施的压力,源于国内电信市场在打破原中国电信一家垄断七年之后,失衡格局愈演愈烈。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通信行业发展状况,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呈继续下降趋势,累计达到6761.4亿次,比上年下降3.6%;而移动电话通话时长累计达到23055.9亿分钟,比上年增长36.7%。固定本地电话网业务收入1747.8亿元,比上年下降5.5%,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4.0%;移动通信网业务收入37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0.9%。固定电话用户减少233.7万户,用户总数为3.65亿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减少速度加快,达到27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新增8622.8万户,用户总数达到5.47亿户。截止到2007年6月底的统计显示,中国移动更以70%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的移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移动在2007年的利润和投资规模也超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总和。
上述数据说明,在电信业重组的犹豫徘徊中,电信市场格局的失衡继续加剧,固网运营商在语音市场全面败下阵来,生产经营规模将被迫收缩,如此一来,必然无力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化的信息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的电信业务,仅靠一两家运营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是不现实的。一旦固网过度萎缩,仅靠移动通信根本无法有效推进社会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将严重受挫。电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其科学发展一旦受到阻滞,影响的就不仅仅是行业自身,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然而,中国移动一家独大造成移动市场竞争活力和创新活力下降,也影响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使电信业脱离科学发展的轨道,出现了行业结构严重失衡、市场竞争趋于失效的局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考验。因此,必须通过加快重组,科学配置电信资源,将电信业重新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但是,这样严峻而紧迫的局面,却在长时间的坐而论道中虚耗,三年多来电信业格局没有调整,政策也没有调整,失衡发展却在不断加剧,电信市场最终从“一家独大”几乎演变到现在的“一家独占”。正如ITU副秘书长赵厚麟所指出的,“重组”二字就像悬在电信行业头上的一柄剑,近几年一直悬而未落,使电信运营企业、电信制造企业心思浮动。这显然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在该是“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的时候了。
电信业重组的确迫在眉捷,电信业重组极需行动。
2、矛盾交织,重组难有最佳方案
电信业重组方案不断在变,似乎各方面都在争论一个最优方案的出现,可是实事求是地说,电信业重组方案很难有最优选择。这是因为电信业处于多方面利益群体的纠葛与纷争之中,不可能有一种方案让各方面的利益欲望都得到满足。
首先,电信业重组事宜牵扯三大政府部门:国资委、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由于各方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致使在重组方案上意见难以统一。
国资委肩负着四大使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围绕上述四大目标,对电信业的重组进行统筹考虑,兼顾各方面利益。从目前情况看,既要考虑产业链纵向平衡问题,也要考虑横向平衡问题:既要重视个案研究,更要统筹关联企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既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要考虑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以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问题。但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资委的硬指标,是衡量电信业重组方案的第一选择。从国资委角度来看,电信行业在国资委划定的21个重点行业板块中具有完全不可取代的地位。据统计,目前国资委下属的9万余亿资产中,电信运营业在其中占了1.4万亿元,而在2006年159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的7546.9亿元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4家就贡献了1047.3亿元,这还不包括铁通与卫通的利润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资委身负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重任,对电信行业的发展,以及过度竞争可能引发的问题当然会保持高度重视。因此,也出现了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2008年工作会上首先强调,中国移动成立至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超过260%,其他成绩都列其后的表述。从国资委观点来看,电信运营商为争取用户进行的低价竞争,导致了国家在电信方面的收入受到削减,价格战虽然有利于消费者,但是国家对电信行业的巨额投入,以及未来发展3G、4G技术所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使得国资委不得不对电信行业的收入保持高度敏感。同时,认为电信运营商的数量越少越好。
国家发改委在2008年年初向中外媒体发布了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推进电信、铁路、民航等竞争性服务业领域的国有资产重组,深化电信、铁路、邮政、民航等服务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显然,发改委对电信业重组的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国资委的侧重有明显差别。国家发改委还明确了2008年重点做好推进移动电话单向收费、降低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和规范套餐资费3项工作。明年则将重点对长途电话资费上限进行评估,并合理解决月租费问题。可见,发改委更注重惠民和电信业的和谐发展。同时,发改委还要考虑如何用市场的手段完成政府行为。因为四大运营商都在海外上市,重组一方面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市场规则,不要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是尊重中小股东的选择权,让境内外投资者都能有所收益。
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业重组的关注点,一个是在市场准入方面,要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突破企业的经营限制,让固网运营商成为全业务运营主体;二是如何对强势运营商采用相应的约束手段,但又不妨碍其健康发展;三是实现我国的加入WTO的承诺,对外资全面开放电信市场。信息产业部最为关心的还有电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1.4%,而电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则已经连续6年呈现徘徊趋势。有专家称,因GDP是按固定价格计算,电信业增加值是按现价计算,如果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速度应该是比电信业务收入增长速度高将近5个百分点。因此,电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有进一步的下降。以2004~2006年为例,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按现价计算的GDP增长率相比,分列低了3.6、3.1和2.8个百分点。另外,电信业投资额占社会总投资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7.1%下降到2006年的2%,进一步证明电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趋于下降。所以,信息产业部对电信业重组考虑的重点是电信业总体市场的业务收入,确保电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能继续走低。
其实,中国电信业重组的深层次矛盾则隐含在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超前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电话普及率达到20%时,人均GDF 1500美元,而我国电话普及率达到50%时,人均GDP只有1500美元。目前,中国的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应该看到中国电信业的超长发展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和的尚未完成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不均衡的背景下进行的;特别是在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发生大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正是由于以上特征,中国的电信业发展道路必然形成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还需要探索。虽然中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路线,但是,如何实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世界上尚没有先例。
正是以上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近年来,中国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持续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只有不到40%,电信业的比重也不可能太高。另外,中国的二元经济现状,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异是中国经济社会中影响最深刻的因素。目前,中国人口有5.6亿在城市,7.5亿在农村,使中国是世界主要国家中唯一的城市化指标低于工业化指标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低既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也是通信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再有,社会通信消费需求不足是中国电信业发展的基本障碍。全国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由上个世纪末的60%左右下降到2006年的51%,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水平。中国人的消费压抑已经发展到极端,通信消费只能是总体消费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限制。所以,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要求电信业适度超前,但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又制约着电信业的发展,提高社会通信消费能力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电信业重组只能是中国整个经济社会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局部,也是在诸多矛盾环绕中寻求电信业新发展的探索。
因此,在这样复杂而深刻的矛盾背景下,想寻求万全的电信重组方案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与其将精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