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促进青年就业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9/1/3 11:03:09)
浏览人数:
241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蒙古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向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过渡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普遍的失业、贫困、社会不公和更加难以预测的未来。蒙古全国总人口中青少年占一半以上,他们是在一种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蒙古政府和青年组织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的状况,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努力促进青年就业。
首先是加大对青年的调研力度。2000年,蒙古政府青年工作主管部门和民间青年组织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完成了《2000年蒙古青少年需求评估调查报告》,这是蒙古历史上第一份关于青少年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的综合评估报告,为蒙古制定青少年政策和设计青年活动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蒙古众多民间青年组织共同参与了此次调查,并且得到了大众媒体和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响应。
其次,注重发挥民间青年团体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出现了一些新的青年组织,大部分是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这些青年组织的工作人员由专职员工和志愿者组成,绝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年龄都在30岁以下。这些组织认识到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许多青年组织都在设计有自身特色的青年活动项目,力求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满足青年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他们每个活动项目的策划过程中,都有青年的广泛参与,从而保证了其开展的活动能够贴近青年、吸引青年。政府部门对其中某些项目有针对性地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以调动青年组织的积极性。
第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咨询工作。在蒙古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才市场的需求发生了许多变化,迫切需要有关机构为青年提供就业指导服务。针对这种状况,蒙古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远程教育中心共同合作,开展了促进青年就业的"未来职业项目",并由民间团体蒙古青年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实施。项目内容主要是对部分学校教师和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职业向导的作用,为青年提供职业咨询服务。项目培训内容由联合国方面提供,青年发展中心还选派部分员工去欧洲培训,学习欧洲在促进青年就业方面的经验。另外,蒙古的民间青年组织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于2001年在首都乌兰巴托成功举办了首届蒙古国际教育展览会,国外的50余所大学、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驻蒙使馆参加了展览。国际教育展览会使年轻人了解到最新的国外教育信息,为他们提供更多到国外接受教育的机会,拓展了年轻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由于受到广泛欢迎,此展览会今后每年将定期在首都乌兰巴托举办。
第四,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蒙古于1990年开始经济转轨之后,许多国营企业被迫关闭,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在过去十几年里,一批由年轻人创立并主导的中小企业,在服装、餐饮等服务行业给不景气的蒙古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在1995年,蒙古全国只有6万人在私营企业里工作。仅仅5年后,这个数字就增长了10倍。现在蒙古每年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90%是由私营企业创造的。由青年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能够针对市场的需求,灵活地作出反应。近年来,新的餐厅、商店和酒吧在首都乌兰巴托层出不穷。几年前,乌兰巴托的菜市场里只有奇形怪状的土豆和萝卜,现在则摆满了从世界各地进口的新鲜蔬菜。以蒙古最大的比萨饼连锁店老板埃迪为例,在国家转型之前,年轻的埃迪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员。他于1993年离开了公司,在当地青年组织的帮助下开始自己的创业计划。初始阶段由于缺少市场调查和精心策划,遭受了几次失败,在转向比萨饼餐厅以后,生意才逐渐好起来。现在他的餐厅有16种不同口味的比萨饼,其中加了羊肉的"蒙古比萨"尤受欢迎,所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虽然与国外的企业家相比,蒙古的青年企业家们还显得稚嫩,但他们正领导着国内的商业革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青年素质的提升对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十分重要。政府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协助广大青年顺利就业,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加入WTO后面临着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压力,再加上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口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青年就业的难度有所增加,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邻国,也处于探索市场经济制度的阶段,蒙古政府青年部门和相关青年组织为促进青年就业所开展的有关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