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对技工院校办学思路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9/1/3 11:07:35)
浏览人数:
309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点。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世界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明确指出:"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
入世后,我国的经济结构正进行新一轮的调整,需要大量的对技术创造原形进行具体化设计并实施于现实生产实践中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维护、监护实际的技术系统或组织系统的高级技术业务管理型人才,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高级服务型人才。无疑,这些人才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向制造业大国服务业强国迈进的根本。
为了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的思想观念,感悟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的真谛。扬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局长、扬州市十一所技工院校的院校长,在今年五月到德国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学习考察。在德国职教专家对德国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双元制"教学计划的如何制定进行了详实的讲授。我们先后考察了德国自由谷职业技术学校、德累斯顿IBB培训中心、IHK发证中心及相关的实训企业,参观、考察了比利时布瑞市职业技术学校。考察中局长校长们对德国职业院校里的先进教育环境、学生对专业钻研的态度、个性的发挥、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职教老师对教学的严谨教风,企业里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员工们一丝不苟的从业精神,都有很深的感触。同时,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收获一:真正理解了德国"双元制"的内涵。德国职业教育成功之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以"学生"的身份,接受完整的、正规的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交替进行,一般是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学校。"双元制"模式教学流程如下图:
收获二:在德国经过大家的研讨,比较了中德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的特色是以企业为主的办学体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教运行机制。"双元制"这种注重实际技能训练和依照法律来培训职业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多方面值得技工教育学习和借鉴。由于国情上的差异,德国的实训教学由企业承担,而这是我国无法全面实现的。显然,要大面积地推广"双元制"模式,不能拘于德国原型,只能自主灵活多样地开展实验。例如,我们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开展的"单项目"的专题实验--校企合作"冠名班";全盘"引进"或借鉴德国六个职业领域开展中德IHK证书课程班教学。
在"中德IHK课程班"的教学尝试中,我们与德国职教专家在育才理念、办学思路、发展方向等方面都达成了共识,并形成中西职教英才联手推进办学新机制,还把德国双元制的先进职教理论与中国式的扬州职教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茁壮成长为"中西合璧"培养新世纪高技能人才的时代职教之花。目前,受中德合作办学成功的启示,技工院校的办学思路是:
一、体现在办学理念上,要以"特色创优势,坚持特色立校"
坚持技工教育的特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高举高技能培养这面大旗,紧贴市场(企业)培养具有综合竞争能力的技能人才。创新教育模式,根据一个人的技能养成是终身教育,院校系统只是对一个人的能力培养,企业岗位是对一个人的技能的提升,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终生教育的理念,技工院校必须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培训体系。
二、体现在办学形式上,"以合作促发展,坚持开放办学"
1.与高校联合求学历
为了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历的追求,1998年以来我们先后与扬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常州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成功走出了"大专+高技""大专+技师""本科+技师""大专+高技+IHK"培养高技能人才之路,形成了"学历+技能+就业"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
2.与周边城市及全国兄弟院校联合办学求生源及专业拓展
学院先后与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吴江职中、扬州周边县市技工学校及职校等十几所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目前在校生近两千人。起到了生源基地、专业拓展基地的作用。
3.校企合作求发展
校企合作是合作办学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是模式的创新,是特色的体现,是根基之所在。
做法一,冠名班--为企业量身定做办"专班"。近年来,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越来越受企业欢迎,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我们办学培训紧贴企业需求实际,全方位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这一宗旨,学院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代表,来校举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座谈会"。深入开发区、工业园区,倾听园区领导和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变按分配定专业为按需求定招生,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采取培训与就业相结合,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单一工种与复合工种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冠名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保证学院人才的培养能够主动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扬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做地办起了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班。如" 华油钢管班"、"扬柴油机班"、"高露洁班"、"金飞驰班"等一批定向培训的专业特色班,深受企业、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欢迎。
做法二:在职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为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服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双方的利益。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特殊工种培训、涉外班组长培训、技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培训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则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对在职职工培训上,创立"企业设课堂、离岗不离厂、教师来回跑"的课堂设在企业里,送教到企业的新模式,受到企业的认可。
做法之三,为企业特殊需要开"订单"。
扬州是钢材薄板加工集散地,不仅外销量大,与本地汽车制造企业配套也需要大量特殊的薄板钢材。随着需求量大,需要由手工控制加工机械改由计算机控制,当企业引进了数控直弯机、剪板机及冲床后,就急缺这类特殊专业人才,而且还缺这方面教材。为满足企业的特殊需要,学院立即组织专家、骨干教师精心编写薄板焊接、制冷等专业的校本教材,并以订单式培训方式抓紧培训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尽快满足企业汽车制造的特殊需求,学院专门组织两个数控班到上海大众汽车总部实训,并派理实一体老师跟踪教育授课,一边实习一边上课,按学院规定课时和内容完成学业。特别是在大众生产流水线上实习,老师与企业技术员一起参与实训,把理论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对数控机床、机器人焊接控制等,全按机电一体严格标准授课,使学生理论理解得透、技术学得扎实,培训结束后学员基本就成为企业合格的技术人才,直接顶岗上线倍受企业青睐。
做法之四,为企业发展急需育优才。近年来,扬州市招商引资力度较大,优化的投资环境魅力加大,逐步吸引了大批外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发展中急需各类优秀技工人才,我院主动担起育才重任,有时为了满足企业发展,还把工作关口前移,甚至突破原定招生计划,为企业特需开展"订单式"培训。2004年华北油田钢管有限公司,在扬州建分厂生产西气东输管道,学院及时调整招生计划,提前为该厂专业招收42名学生,在学院完成基础技能教育后,开赴河北省华北油田总部实习半年,回来全部直接投入新厂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全套工程,个个技术精湛,吃苦耐劳,胜任本职工作。现在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基本上都是从扬州技师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拔中成长起来的。
做法之五,为企业开发课题做文章。近年来,扬州市城建交通开发速度惊人,尤其是扬州市城区开发和周边高等级公路发展急需相关优质技工人才,还有特殊技术项目的改造和课题开发也需要强力的技术支撑和理论研讨的探索支持。尽管这项任务艰巨复杂,学院也坦然承担下来,勇挑各项开发和课题研发重任。如扬州市周边高等级公路所需优秀技术人才全是该院精心培育的。还有高速公路上采用的高难度技术、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大桥线型控制及应力监测、京杭运河特大桥梁深水高桩系梁轻型吊箱的设计与施工、特大桥施工悬臂浇筑砼施工工艺、桥梁预制空心板的质量问题处置方法等技术及项目开发研讨、论证,全是我院派出的专家和骨干教师共同完成的。王美宽老师还直接担任工地技术监理,他在路桥项目论证、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都给予重要的技术支持,他从参与项目的实践中撰写的多篇高技术含量、高品位论文,先后收编进《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论文集》及在《现代交通技术》等杂志上发表,他的技术并被推广到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实践中。随着扬州技师学院技术、学术层次的跃升,在企业家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四)继续开展中德联合办学求特优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于2005年开始合作办学,成立了"扬州中德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