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理论
(发布日期:2005/11/9 8:41:07)
浏览人数:
493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1、什么是OEM?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是在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利益驱动下产生的,其基本含义是:按原单位(品牌单位)委托合同进行产品开发和制造,用原单位商标,由原单位销售或经营的合作经营生产方式。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的《国富论》(经济学第一本专著)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开宗明义的就是讲专业化,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可以促使边际收益的递增和边际成本的递减,从而达成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如果概念稍显枯燥,让我们举例说明:假设甲、乙、丙三人同时加工绣花针,加工一根针从截料到打磨到穿孔,每人每天最多各生产10根,总计为30根。三人特长不同,如果只让甲截料,每天可截50根,乙每天可打磨50根,丙每天可穿孔50根,显而易见,三人组合每人只做一件事,三人每天就可生产50根针,这就是专业化的一种优势。
OEM可简称为"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这种经营模式在国际上已运作多年幷行之有效。企业为了加大其拥有资源在创新能力方面的配置,尽可能地减少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企业不直接进行生产,通过让别的企业代为生产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的生产任务。这样,只需支付材料成本费和加工费,而不必承担设备折旧和自建工厂的负担,可随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的按需下单。由此可促进成品业务形成新的经营优势,培养和壮大企业内在的扩张力,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为更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2、如何把握OEM商机?
全球目前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广东格兰仕,六成产品贴的是国外品牌微波炉的商标;美国通用电器向四川长虹下达10万台空调订单;菲利浦集团停止手机生产,将生产车间移至中国……
一系列的信息表明,一种对国人而言尚显陌生的OEM制造方式---授权贴牌生产方式正大步进入中国。若干年之内,国内的通用制造业很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产品制造车间。甭管咱们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招架,在加入WTO之后,这种新的产业发展、生存方式恐怕很难避免。
所谓贴牌生产,就是将本国的设备和原料与外国的品牌和知识专利糅合到一起,所产产品的利润实际上就是人家支付的加工费。说点好听的,这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但如果加上点儿意识形态,又何尝不是国际资本对发展中国家另一种形式的经济掠夺?
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后一种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出现此种错误的判断,幷且这种判断还很有些共鸣者,是基于国人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定位"把握失当。
自从提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许多官员的报告和部分传媒的评论一直在误导舆论,典型的声音有两种:其一,机遇大于挑战;其二,全球化等同于完全的自由贸易---咱生产什么,人家老外就买咱什么。
误导是显而易见的。"机遇大于挑战?"的结论过高地估计了咱们自个儿的力量,应当改成"挑战大于机遇"(这是基于我对国情及产业现状的独立思考);至于后一种判断,则是属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国际产业分工的演进变化规律告诉人们,一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讲"过去时",取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先进程度;讲"现在时",乃资本、技术、品牌、人才、经营理念的比拼;而论"将来时",则受制于体制创新和发展后劲。所以,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打破原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产业再分工,以及经济强国和跨国公司争夺世界市场的再角逐,绝非你好、我好,大家在平等的起点上共同发财。
立足现有国情,咱们虽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但从总体来看,终究还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而且省区之间,"化"的程度还很不平衡)。因此,相对于发达国家,咱们在新一轮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当然,咱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尽管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跨国公司及外国资本拿咱们作为人家贴牌生产的制造基地,但这对咱们来说,仍是新一轮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咱们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有很多,独独相中咱们,与2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直接有关。
承认别人得大利而咱们得小利幷不丢人。当下最要紧的是,借OEM青睐咱们的有利时机,通过制度创新而非政策优惠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国内开设制造车间。立足眼前,为同胞创造一批就业岗位;立足长远,老老实实地继续推进咱国家的工业化。
3、OEM如何实现双赢
OEM之所以在国际上流行这么多年,幷呈现发展的趋势,是因为它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品成本的降低。
OEM是一种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它可以使不同的企业优势互补,进而有效地利用了已有产能,即有效地利用了全球上已有的生产资源,减少了社会浪费,客观上降低了产品成本,促进了消费,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家电行业、计算机行业、通讯领域被广泛采用。
就微观而言,OEM使被委托企业有效地避免了自行开拓市场的风险,减少了资金在流通领域的占用,发挥了自己在生产组织、产品研发、成本较低的优势,不仅使自己在经济上实现幷加速了折旧,也因为生产饱和在政治上稳定了职工队伍,在管理上提高了生产组织与技术开发的水平。即便是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销售多年,有了一定知名度,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要好。因为自己不给别人贴牌生产,同行中的其它企业也会给这个企业"贴牌"。取守势是无法长期实现垄断的。
OEM对委托企业也有着重大意义。自己用自己的资金扩张自己的产业,不仅会面临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也会增加开发新产品的市场风险,影响新产品介入市场的速度。而采用OEM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况且,自己在某类产品的生产开发上有优势,未必也可以在其它产品的开发及生产组织上有优势。"隔行如隔山"。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借助合作的力量壮大自己,已经被先进工业国家企业的实践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4、OEM:没有硝烟的战场
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内地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1—3万亿美元的业务。在中国内地规模为1250亿美元的企业间电子商务市场上,OEM行业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三分之一的OEM业务将转移到这里。这样的预测不无依据。首先,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其二,中国的生产制造能力很强。这对国外厂商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中国的厂商一旦形成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一旦适应了OEM市场运作,中国成为OEM生产基地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国内的一些有制造能力的厂商来说,顺应市场潮流,转向OEM生产,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对于未来的OEM市场的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从产品市场的发展来看,OEM产品会逐渐发展成为在硬件定制产品及软硬件结合方式上加强技术的融合,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软硬件结合的一体化应用环境;二是从存在形式上看,OEM产品会逐渐被打包产品即为硬件厂商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所取代;三是从市场合作来看,OEM产品的合作会逐步向产品及市场的深度合作发展。而随着硬件产品的技术更新和发展,软件产品的OEM会迎来更大的商机。
5"OEM"与"ODM"
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开发商 应客户要求对我公司产品作较大改进、改型的加工,涉及机械结构、电路结构、软件功能上的重大改动,或者是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重新设计订制产品的加工,均属于ODM的范畴。
原来,某制造商设计出一种产品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另外一些品牌的制造商看中,要求配上后者的品牌名称来进行生产,又或者稍微修改一些设计(如按键位置)来生产。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其它厂商减少了自己研制的时间。有些人也习惯性称这些产品是OEM,实际上应该称之为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例如一些日本品牌的笔记本计算机实际上就是由台湾厂商代工生产的。事后,台湾笔记本计算机制造商只要修改某些设计细节或配件便可以以自己的品牌名称进行批量生产。原因在于它们为这些日本品牌作的是ODM而非OEM。当然,我们可以说它们都是从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出来。
OEM和ODM两者最大的区别不单单是名称而已。OEM产品是为品牌厂商度身订造的,生产后也只能使用该品牌名称,绝对不能冠上生产者自己的名称再进行生产。而ODM则要看品牌企业有没有买断该产品的版权。如果没有的话,制造商有权自己组织生产,只要没有企业公司的设计识别即可。
在工业社会中,OEM和ODM可谓司空见惯。因为出于制造成本、运输方便性、节省开发时间等方面的考虑,知名品牌企业一般都愿意找其它厂商OEM或ODM。在找别的企业进行OEM或ODM时,知名品牌企业也要承担不少责任。毕竟产品冠的是自己的牌子,如果产质量量不佳的话,少则有顾客找上门投诉,重则可能要上法庭。所以,品牌企业在委托加工期间肯定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但代工结束后,质量不敢保证。故此,当有的商家告诉你某件产品的生产商是某大品牌的OEM或ODM产品时,绝不要相信其质量就等同于该品牌。你唯一能够相信的,是这家制造商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另外,不知大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到计算机城购买产品(如LCD显示器)时,商家向你介绍某个台湾品牌的LCD显示器的液晶面板是某某日本大厂OEM的。其实这种说法是一个颇为错误的概念。首先,为保障品牌的质量和信誉,ODM或OEM公司的名称是保密的。如果说穿了A牌子笔记本计算机是B牌子生产的话,那人家还会买价格更贵的A牌子产品吗?因此上述LCD显示器的例子,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