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多远? 
(发布日期:2005/9/3 14:36:16)
  浏览人数:852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差距是明显的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年-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之势。从1980-1997年的17年间,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实际上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除了从份额(总量)上讲,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距离外,中国还谈不上是“世界工厂”的理由还在于: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反映出整体实力相去甚远。比如在整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至于营销规模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
    
    二是技术水平低下。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十分之一,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十分之一,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达155亿美元,高技术品种钢材每年尚需进口700-800余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40%;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而且,高新技术的发展问题还反映在扩散性弱,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显著。
    
    三是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低,大大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6%,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我国目前甚至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技术中有57%使用国外技术。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因此比较清楚的一点是,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目前主要只是在某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非科技创新类产品上具有优势。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占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名。但即使在这些产品方面,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统统要依赖日本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存在着供应链管理方式较落后,跨国经营能力差等问题。
    
    另外,随着世界大牌的手机制造商将大量的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从产业上看,中国的产业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机械运输设备方面和其他制造业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
    
    过去的20余年中,外商包括跨国公司大量地对中国进行投资,加上中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使得国际上有关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日多。中国利用外资的总额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过去的20年中,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大。
    
    跨国公司发现,中国的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守纪律。中国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DBS首席经济学家马俊指出,在过去3年间,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1123亿美元,在未来两年间还将吸引860亿美元。他说:“这些投资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大笔的战略性投资,目标包括中国市场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市场,而不仅是寻求廉价劳力。”中国拥有大量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工人,他们每天的收入大约只有不到20元人民币,每年还以百万计的数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很多大学和研究所正在培养训练有素而工资较低的工程师。中国的工业用地在世界也属于最便宜行列,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敢只有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比日本工业城市横滨便宜60倍。
    
    中国将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其基本原因便在于新一轮全球经济转移浪潮中,制造业产业正向中国转移。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就一直立足于欧洲,后来转移到美国,“二战”后又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韩等工资成本的加大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加入WTO,将大大加快这种转移。中国在吸收大型外资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优势,同时,中国自己的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一份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另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我国。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会把我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价格制订乃至新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为所属的亚洲各地的生产性子公司提供协调管理和综合服务。这无疑将促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工厂”。
    
    有优势也有不足
    
    我们还可以根据我们前面总结的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来分析一下中国到底离“世界工厂”多远。
    
    条件之一,是资源优势。可以肯定,我国的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而且价格低廉,不仅大大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因此这方面的潜力极大。
    
    这方面的问题在于,适应知识经济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进行培育。我国资本和技术资源的不足由于国外的流入得到了弥补。
    
    条件之二,是开放的市场。中国经济完全融入世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步伐。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程度也必将随之深化,我国必将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
    
    条件之三,是金融实力。从理论上说,金融深化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1)无所不在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产生了市场上的摩擦力,经济交易活动因此变得举步难行,金融体系将起到润滑油的作用。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制度的发展,信息成本将大大下降,使得市场经济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2)金融深化提高了国内的储蓄水平,并帮助储蓄寻找到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然而,清华大学韩廷春博士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表明,金融深化并没有像经济学家预期的那样强劲地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果是考察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指标,则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几乎为零。他的结论是,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仅提高0.008%。更令经济学家迷惑的是,传统的金融发展指标(比如M2/GDP)甚至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金融深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反而下降0.09%。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功臣?大量的研究表明,投资水平越高,人均拥有的人力资本越多,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越大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