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革新管理重塑效率机制
(发布日期:2006/5/9 8:51:23)
浏览人数:
220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最近两年,中国家电业如同行走在纤细的钢丝上,从产业变局到企业退市,从兼收购到高层动荡,几乎在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都布满玄机,危险重重。在这种机遇与挑战
并存的关键时期,对企业而言,不仅对战略决策是个考验,而且对管理“内功”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一年多以来,长虹确立了“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效率出效益”的经营思想,使长虹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努力创造中国家电业的管理范本。管理出效益,2005年,长虹销售收入同比增长逼近30%。
诊断:大象被绊住脚
长虹,在中国家电产业中具有特殊意义,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体彩电工业体系,助推中国现在世界彩电制造基地的地位,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独到的规模增大与成本降低的良性循环模式,把整个行业纳入到全面市场化的竞争轨道。
转眼间,市场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开始大量过剩,技术更新加快,市场需求细化,国际化竞争更为残酷。由于一些原因,长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用了“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和“火车头”式的组织模式。
在组织管理上,凡事需要“一把手”拍板,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架构,虽然有利于集中资源,但也会丧失市场良机。往往这样,市场信息层层传递到相关决策使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等到做出相应决策,反馈到市场,极有可能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决策失灵。
在组织模式上,企业在向外扩张时往往采用“火车头”式模式,即当某一主业获得成功后,在实施所谓的“多元化”的进程中,把其他产业单元挂在主业后面发展,那么企业就像车厢一样,上一个挂一个,这个车头无论有多大动力,也会被拖慢速度,直至停下来。这就是长虹以及其他家电企业面临的共同弊病。
有这样一件小事很能说明以前长虹的处境:一位身处空调销售一线的员工,发现某款产品存在问题,立即向相关领导反映此事。经过层层汇报后,信息传到部门领导那里。怎么办?部门领导当即向分管领导请示。分管领导一衡量,事情还得请示“一把手”。等到“一把手”下令解决此事时,相关部门还需要一番协调。而再做出决策,并层层传达下去,真正实施时已经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了。
而类似的事情在长虹不止一例。反应迟钝的原因不是个人的效率低,而是整个系统运作效率低。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长虹就像一头笨拙的大象,难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长虹管理模式非改不可。
方向:生产型转向经营型 提高运营效率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已由传统的供给型转变为需求型。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给企业提出的课题不再是制造能力,而是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企业经营效率受到从所未有的挑战。
2004年7月,赵勇履新。作为长虹的“旧人”,赵勇对长虹症结了如指掌,他开出的处方是,改革经营机制,一方面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降低运营成本,让长虹飞起来。
2004年8月16日,长虹召开了经营机制改革动员会,成立了由赵勇任组长的公司经营机制改革推进小组。2004年8月26日,长虹本次改革的“军师”——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对长虹的二级经理进行了培训。
在这次改革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两点。一是调整经营思路。长虹长期以来采取集约化规模效益求胜的思路,转变为“以财务为主线,以利润为核心”的思路,通过财务管控促进公司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改进;二是改革长虹的“火车头模式”,建立“联合舰队”。长虹一改原先集团大包大揽的集权模式,把经营职能下放给公司各个产业群,让各个产业公司直接面向市场,由原先单纯的生产制造者转变为经营管理者。这集团就成为“旗舰”,只管方向、目标、结果,各个子公司是旗舰率领下的“舰艇”,可以独当一面,冲锋陷阵。
后来这场改革被长虹内部人士称为建业46年以来最大的改革,彻底颠覆员工原有观念。在这场变革中,赵勇号召员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要以“存在都是不合理的”批判精神去推进变革。
显而易见的是,长虹集团从事无巨细的经营中脱身出来,转向目标管理,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决策和为各产业公司搭建服务平台。而彩电、空调、视听等产业公司更具有经营自主权,以各自产品线为中心建成销产供无缝衔接体系,大大提升市场反应速度。相应的,整个集团运营效率大幅提高,综合竞争力空前强化。
构造:销售、物流、财务“三驾马车”
当前全球家电业正在发生着两个变化,一个是生产能力前所未有的提升导致产品过剩,改变了多年来的供求关系格局,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的最大考验;另一个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制造企业垄断消费信息的局面,用户更会挑选品牌化的产品,对企业来讲更容易把握消费需求。这两大变化对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避免库存的产生、呆死坏账的出现,并保证持续的盈利能力,必须改变“产-供-销”为“销-产-供”运行模式,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三者统一。
早在1997年,长虹试图推行销售、物流、财务“三驾马车”的管理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痛苦的磨合中夭折了。2005年底,长虹终于形成销售、物流、财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之势。这意味着,长虹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资源的整合上,在市场的规范上,在企业运行的安全性上,可以得到一种制度上的提升和保证。
营销分治
长虹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彩电制造商,发展成为集彩电、空调、冰箱、it、通讯、数码、网络、电源、商用系统电子、小家电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而原先产品的销售都在借助彩电的平台,如今随着各产品线的快速发展,这种销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形势。长虹空调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长虹空调从1997年面世以来,到04年已经有7年时间,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原因很简单,长虹空调一直和彩电捆绑在一起,利用彩电的平台进行销售,忽略了空调营销渠道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结果自然不太好。
2004年7月以来,长虹新领导班子从公司发展战略考虑,长虹空调拿出来,实现研产供销一体化。空调公司营销独立后,总经理李进立即对空调公司进行了改革,引进了众多人才,当年即取得了极佳的战果。2005年,长虹空调一举增长250%,销量达到158万台。据长虹空调相关负责人透露,长虹空调2006年目标是国内销售200万台,占有8%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除了长虹空调,长虹电池、视听及网络产业也开始直接面对市场,营销专业化带来显著成效。据了解,2005年,长虹电视销售同比增长35%;长虹投影电视稳居全国市场第一,市场份额达到19%以上;长虹平板电视较2004年增长266倍,跃居全国三甲;长虹空调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牌,增长50%;长虹数码增长300%,长虹电池也大幅攀升50%。
现在,长虹定单处理周期由原来的3天以上,提升为实时处理。
物流成为“第三利润源”
物流已被看作是制造企业最有希望降低成本、产生效益的环节。零库存、低损耗、及时准确送抵目的地的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早已成为业界焦点。
根据罗兰贝格的分析报告,长虹物流管理体系存的问题较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多”“少”“散”“乱”。从去年2月23日起,整合了内部物流资源的长虹新物流公司成立。长虹物流公司总经理杨剑介绍,长虹物流变革,主要采取了两大创新措施。
一是“节流”,办法是招标。据了解,物流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招标方式,对公路、铁路等行业进行集中采购运力。仅此一项,综合运输成本同比下降20%以上;二是“瘦身”。以前长虹在全国设置了绵阳、中山、南通、吉林4个基地库房,203个分公司库房,形成了庞大的仓储体系。这些库房利用率较低不说,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通过瘦身,截至11月底共减退绵阳外租库房15万多平方米。
中远物流、中电物流等物流商认为,长虹开创了家电业物流的第三种模式。通过改革,去年长虹物流节约了7000多万元,今年有望再降成本4000万。
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博士、长虹物流公司副总经理路应金认为,2005年,长虹成功建立了健全的物流平台,从销售物流(配送)、采购物流和内部成品物流方面,实现了一体化无缝连接。2006年,长虹物流将依托订单生产模式,强化预测,实现市场需求与生产需求和谐对接。今后还要以信息化做支撑,实现无线网络的仓储管理,用gps定位系统来优化运输线路,提升长虹物流的档次。
不容忽视的是,长虹物流释放的改革能量,不仅成功构建了以销售、财务、物流为主体的“三驾马车”,而且,长虹物流业务的放量增长,明显拉动了绵阳的运输行业。同时,长虹专业化的物流管理管理手段,为绵阳物流成长起到了标杆指导作用。
未来3到5年,打造成西部最大的物流服务商,这是长虹物流近期的目标。
财务“大一统”
相对销售、物流等轰轰烈烈的改革,去年,长虹财务系统改革“润物细无声”,但对于长虹的未来而言,却是泽润甚广。过去,长虹财务体系相对单纯,从业务范围来讲,管不了营销;从作用上讲,主要是会计作用,并不能给决策提供足够的支持。但在改革后,财务的作用和地位,开始大大上升,成了公司运营的“主线”。
长虹公司财务部部长余晓介绍,长虹在财务管理上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在思想观念上,从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变,一方面继续保持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另一方面积极加强财务管控力度,通过财务管控促进公司效益的提升;在财务控制模式上,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控制体系,从事后控制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控制转变,从单一部门控制向全员参与转变,从单一环节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控制范围涉及公司设计、采购、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