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的哲学思考
(发布日期:2006/5/12 15:11:30)
浏览人数:
257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随着去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成为整个大家深刻探讨的一个问题,其内容包括很多,既包括法制与民主、社会分配与贫富差距、发展与环保等硬性的问题,也包括社会发展动力、民族文化传承、社会道德与信仰等软性的问题。笔者不久前在山东省内走过不少城市,发现很多地方都有和谐之类的标语,比如山东精神是“诚信、创新、和谐”;很多企业也开始引入“和谐”的发展理念,有一次一个企业的总经理跟笔者交流,也希望把“和谐”的理念引入企业的价值观,有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了“和谐式管理”的企业理念,但究竟和谐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会往哪里走?却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和谐”的含义,而是人云亦云,那么就很难真正地去实现和谐的目标,也无法去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和谐是什么含义。
对于和谐的定义有很多,胡锦涛主席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和谐社会的确切定义。
如果通俗地来理解“和谐”,笔者认为,企业要做到和谐的境界,就不仅要“和”,还要“谐”。
“和”由“禾”与“口”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有饭吃才能“和”。企业的文化建设,先要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先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并由此引发出企业对员工业绩的评价、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让大家踏踏实实与和和气气地工作,说到底,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能回避价值评价和利益分配问题,这是物质基础。
“谐”由“皆”与“言”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与建议才能“谐”。有些企业的文化建设,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线,由高管提出,希望员工都百分之百的执行,而且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忽略了员工的需求和意见,结果导致领导高高在上、文化浮在表面的现象。没有任何企业是完美的,企业关注的是员工的业绩,而员工关注的是自己个人价值的提升和个人需求的满足,所以如果企业只是关注业绩而忽略了员工的需求,那么员工的情绪就会堆积,这样的不满情绪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那个时候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来抚平,甚至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司氛围,弄得两败俱伤。所以,要让企业“和谐”,就必然要让大家有说话和提意见的权利,有正常沟通的渠道,否则就无法和谐。
二、“和谐”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两个意思,一为“和”,一为“合”,“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儒家思想对“和”非常重视,这里的“和”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和谐、和平,并以此来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但如何才能达成“和”呢?这就要依靠“礼”,“礼”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实质上是孔子所描绘的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求用道德感化世人、用礼仪规范大家的行为。“礼”是儒家设计的政治秩序,大家都“克己复礼”,则即达到了“仁”的境界。“和”与“礼”,共同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基础,相辅相成,“礼”要符合“和”的原则和精神,而“和”则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
另外,儒家“合”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天人合一”来体现,“天人合一”反映了儒家提倡人与自然、天道等和谐相处的思想,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这里的“天”主要有两种含义,既包括自然、宇宙、星辰等具体的天,也包括天道、神灵、义理、皇权等抽象的天,虽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很多,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的意思都是人与天是相通的,最终都归为“德”。比如我们中国人说“天地良心”,其实说的就是天与人一样,都是有良心、有道德的。儒家告诉我们,既然天与人一样也有性格、通天理的方法是感应,即用人的心灵去体会自然、天道的心灵,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比较感性、注重直觉,中国的诗词、字画都讲求意境,但西方人的思维是理性、现实的,他们更注重逻辑、写实。天人合一思想虽然有进步意义,但也饱受争议,因为过于注重人对自然的感应和人对自然的顺从,必然减少了人对自然的好奇与征服欲望,“形而上”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的文化比较“虚”,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和谐思想虽然有很多精华的地方,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提倡和谐,可以增强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企业氛围,但也不要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团和气,回避矛盾,这样反而违背了和谐管理的真正内涵。
高明的企业管理者,要做到和谐管理,就必然要用哲学的思想对企业管理中的矛盾进行系统思考。笔者人物,要建立和谐管理,必然要处理好企业管理中的五大矛盾。
三、和谐管理需要解决的五大矛盾。
1. 物质与精神矛盾。
这是最基本的哲学命题,中国古人把这个现象描述为“利”与“义”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不言利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对利的逼视。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实现方法,都回避了对“利”的追求。当然,儒家并非回避“利”,孟子就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其实就是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这是对“利”的一种理性评价。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必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春秋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精确表述。为什么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工作不见成效,关键是没有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命题。企业一提到企业文化或者精神文明建设,想到的方法就是依靠宣传教育,然后希望员工能够形成团结、创新的局面,这是不现实的。西方经济学建立的基础是“人都是理性的,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西方社会毫不回避个人的贡献以及对个人的物质回报。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君子不言利”的,道德高于利益,但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社会为什么近代科技落后、文化乏力,与我们的文化忽略了人的本性是有关的。当然,就中国文化的现实而言,只谈物质性和只谈道德性都是偏颇的,我们需要的是在不回避人的利益驱动条件下,如何有效地激发人的精神驱动,或者是说让两者如何配合,更好地发挥人的动力。
在现实社会中,“利”是企业和大多数个人进行抉择的最重要判断标准。一个企业的成功,必然是丰厚的利润为基础的;一个人的成功,大多数人的选择也是“功成名就”,而这个的背后还是他拥有的资产。如果一个人很有名,但穷困潦倒,至少大多数人不会认为他成功吧?这就是现实,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完全以“利”来设计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导向,物质与精神必须兼备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有钱但没有道德,那是暴发户,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有利润但没有社会责任感,那是短视的企业,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无法成为百年企业。
所以说,高明的企业,是必然要明白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的,做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忽略员工的物质和利益需求,一定要设计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让员工工作安心、放心;但另外一方面,也一定不能忽略员工的精神需求,完全的利益导向会让企业和员工都成为赚钱机器,凝聚力很低,所以企业和领导要能够关心下属的生活和工作,经常鼓舞、鼓励和帮助下属,让员工工作得舒心、快乐。
2. 务实与理想矛盾。
企业要务实,要追求利润,松下幸之助说:“不赚钱的企业就是犯罪。”因为不赚钱的企业何谈服务社会、何谈为员工提供机会?但是追逐利润的企业,往往会陷入“惟利是图”的境地。几年前安然、安达信、世通公司的丑闻,都是这种价值观导向下的结果。企业既然是赚钱的组织,评价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指标也必然是增长率和利润水平,那么企业的很多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就很难真正地建立企业。微软的推广教育已经推广到小学、中学,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是公益的成分?恐怕主要还是考虑建立公司的品牌,为公司的长远利益考虑。我们以前的国营企业是甘于奉献的,领导者喜欢交税以换取“政绩”,但这样的务虚又必然导致企业失去长远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崇高、远大的理想,这些好像不是企业的追求,因为环境变化这么快,竞争这么激烈,很多企业都认为能够生存下来就已经是一种成功,所以疏于对公司愿景的制定。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思考一下,究竟一个人的成功靠什么,就会明白理想和愿景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成功,光有能力、勤奋好学还是不够的,如果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报负,往往会失去持续的精神动力,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不好的。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的教育体系,笔者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在辅导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方面是不足的,“赚钱、找好工作”这些纯物质的追求让这些孩子们很难成为社会的栋梁,教育高收费、学校暴力、价值观迷失、功利思想严重,这些已经让我们的教育偏离了他本身的职能。
《基业长青》这本书的作者经过对国际上最成功的11家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企业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们比那些稍微差一些的企业更有理想和目标,松下公司当年提出“要让松下的产品象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各地”、索尼公司提出“永远做先驱”的企业精神、IBM在公司规模还很小的时候就决心要做国际企业,这些都说明企业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缺少了理想,才是最大的危险。
3. 经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