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啤酒生产企业内部管理难题
(发布日期:2006/5/15 16:55:15)
浏览人数:
358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某啤酒公司内部管理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
目 录
前言
一、竞岗、考核及工资分析
(一)关于竞岗
(二)关于考核
(三)关于工资
二、高层管理者工作误区
(一)重结果,轻过程
(二)会议多汇报多,调查分析少
(三)集权与授权上的缺失
(四)官僚主义
(五)决策草率,对种种相关心态考虑不周
三、中层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心态:中层管理者感到很无奈
(二)能力:中层管理者欠缺管理素养
(三)团队,还是小团体?
(四)工作作风:腐败现象滋生
(五)工作态度: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四、员工相关问题
(一)本质基本是好的
(二)素质有待提高
(三)心态较为消极
五、管理状况分析
(一)组织结构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平行站位
(二)有看似“完善”的制度,却无切实可行的贯彻
(三)对执行效果的反馈亦有缺失
(四)工作考核同样只看结果,不论缘由
(五)管理区段上存在盲点
(六)综合管理中缺乏必要规划
(七)对员工反映的问题不应回避
(八)有些管理活动失真
(九)有些模式已经过时,不合理,但还没有改变
前言
应某啤酒公司领导的邀请,为进一步推进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本着“通过一线看管理”的工作指导思想,笔者及同事对啤酒公司所属包装、酿造、工程和供瓶四部门进行了为期15天的系统调研,挖掘到大量的一手资料。
本次调研,综合运用“读”、“看”、“听”、“理”、“研”等多种方式。“读”就是对一些二手资料的归纳整理;“看”就是观察环境状况及人员的工作状态;“听”就是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理”就是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根据事情的真相,写出调查报告;“研”就是专家会诊,深入分析企业现存文化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入到了各个部门内部及车间一线,切实感受了工人的真实工作情况及其真实的想法,确保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真实有效。
现将调研资料进行客观公正的整理并作相应分析,以供同业者参考。
一、竞岗、考核及工资分析
(一)关于竞岗
1、问题表现
自1999年被QD啤酒接管至今,公司基本上每年都搞竞争上岗,有一年还搞了两次。员工对此极为反感,认为是公司在“整”工人。典型反映如下:
●“千万不要再搞了”
此前三年半搞了4次竞争上岗,全公司由1700多人减到现在的500多人。因此工人认为竞岗就是下岗,“干了今天明天还不知道能不能干”,没有安全感、稳定感、归属感,后顾之忧强烈。
●竞争上岗不利于团结
为保住自己的饭碗,同事之间因为竞争上岗而互相猜忌、算计,互相拆台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员工在领导面前争相说他人坏话。竞岗下来的员工反映激烈,漫骂、恐吓部门领导及相关人,致使被裁员工和部门领导、被裁员工和上岗员工之间关系恶化,不利于提升公司凝聚力,不利于内部管理。
●竞争上岗产生短期效应
频繁竞岗,让员工感觉朝不保夕,所以他们只在乎眼前,只在乎个人利益,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漠不关心。
●不正当竞争破坏正气
谁是因为和谁关系好而留任,谁是因为给谁送礼而上岗,谁能把自己的亲戚安排在什么什么岗位,谁因为没人没钱要么去附属公司要么回家,等等,员工耳闻目染,心知肚明。竞争过程不公开,有“熟练工下岗,而不懂操作的领导关系上岗”的现象发生。
●竞争上岗使公司内部关系网复杂
有的部门表现为主职、副职之间势力对立,有的表现为部门管理层人员关系过于紧密,还有的是几个主要部门的部长(还有相关领导)之间是“把兄弟”。按员工的话说:“没有事的时候你看不出来,一旦有事了,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最近的这次竞岗尽管没减人,但员工意见依然很大
被优化下来的人找高层领导,被告知“这是你们部门的事”,于是将仇恨全集中在工段长身上,终日指桑骂槐。弄得中层干部也成天灰溜溜的,甚至要故意躲着工人走,没心思工作了。
2、问题分析
竞岗本是企业变革中的必要工作调整,但从公司执行效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
Ø 竞争上岗搞得太频繁,以致员工极度反感,没有稳定感,从而产生干一天算一天的思想。
Ø 竞岗的性质发生变化:本来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减员增效,进行优化组合,不想却演变成不同势力间的对抗,纷纷借机安插亲信,排除异已。
Ø 触及了相关人的利益。其中感觉最为无辜的是一线的工人,特别是某些特殊岗位的工人,往往他们成为直接受害人。
Ø 操作过程透明度差,隐蔽性高,工人不信服。
Ø 此种搞“运动式”的表现形式,使工作本身更易产生负面效果。
Ø 对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只要在公司干一天,其所在的岗位就是饭碗,就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影响其岗位的运动、调整,都势必引起他们的高度敏感。因此竞争上岗的结果是否令他们满意,就是关系到他们对领导、对公司是否满意的重要因素。
Ø 领导对竞争上岗回避或者推卸责任,将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和对领导的看法。
3、方向性建议
●在今后的岗位优化工作中,应以小范围微调为主,依据日常考核为主,尽量不再进行大范围、“运动式”的调整。
●在今后的竞争上岗或岗位调整一类的工作中,应采取充分的制度化、公示、过程积累等手段,使其充分透明化,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二)关于考核
1、考核标准缺乏公平
对各部门进行考核的内容是一样的,即产量(50%)、质量(30%)、效率(10%)、消耗(10%)四项指标。但由于未考虑部门之间不同的生产性质,则考核结果便难保公平。
划一的考核指标并不适合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岗位。针对每一班组、每一工段、每一部门,都应有不同类型及权重的考核指标。
相应的,以节约的多少给不同的岗位定工资或奖金时,也应考虑到岗位、部门间的差别。
案例1:
以包装部为例与上游的酿造部相比:
其一,同是在消耗上,除共同的水、电、汽、冷、风外,包装还比酿造多瓶损、酒损、瓶盖、标、胶、纸板、塑膜等多个考核项,因此,二者的考核机率不相同,包装大,酿造小,这显然对包装部不公平。
其二,包装部效率的提升更多地决定于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如供瓶是否及时)及生产线上机器性能状况,而机器的性能与机器的新旧程度、保养的完好与否、技改维修情况等都有关系,显然也不仅仅是包装部一个部门的事。
因此,现在的考核给包装部造成的影响是:包装部的工人干部干(管)的活(事)多——生产任务大、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苦——工作环境差,工资却最少。有人戏称:包装部的工人都是冤大头,包装部的分管干部都是倒霉蛋。
但发酵工人也有“不平衡”之处,他们说:“糖化、滤酒、鲜啤工段都可以节约,有奖励;象我们发酵工段本来什么都按工艺执行,只有消毒剂等,没有节约,也就不可能有奖励了。”
方向性建议:
主管部门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需考虑到以下因素:
Ø 考核细则应科学合理;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