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经》思想,做企业管理(第四卷)  
(发布日期:2006/6/10 16:13:59)
  浏览人数:263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纪孝行章第十:孝的具体行为 
  本章讲述了日常子女对双亲的孝行,也可以引申出日常管理中,下属对上司的行为和态度。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管理释义:孔子说:孝子用来侍奉亲人的,在家就对双亲尊敬,供养就要让他快乐,《论语》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至于犬马亦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双亲病了就很忧愁,去世了就要哀悼,祭祀时要严格遵守规矩。这五个方面都具备了,才能谈得上对亲人的孝道。管理中,下属对上司不是做完工作就完了,还要对上司尊敬,给上司面子,当上司失意时要关心,上司离职时要送别,这样的下属难道不会有好的前程吗?他真正尽到了下属的本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管理释义:无论是侍奉亲人还是对待上司都要遵守如下原则,在高职位上,不用骄蛮的态度对待下属;在低级的职位上,也尊敬上司,不做悖乱不法的事。在普通员工当中,也要和平相处,不与他们争斗。如果在高职位而骄傲,那必招来危亡之祸。如果低级职位上作乱,就很容易被法办。如果在员工中与人争斗,就容易被人看低,也很容易动干戈。子女的这三个逆行如果不除去,即便用三牲来供养双亲,也不能说是孝顺。员工的这三个逆行不除去,就谈不上辅佐上司,谈不上尽到职责。 

  综合解释:管理中不但要看你为上司做事情,更要看你不是不是尊敬你的上司,你是不是让你的上司感到快乐,你是不是服从上司的做法,有没有在公开场合给他面子。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你给他干再多的活儿,他都要对你有想法,你都不是一个尽职的员工。更何况做出一些骄傲、做乱、争斗的事情来,那将更为企业所不容,无论才干多大也无用武之地。 

  五刑章第十一;不孝是大乱 

  本章再次强调孝道是最根本的,员工最根本的是按照职责做事情,违反了孝道,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员工违反自己的职责,就会招来祸患,告戒各级管理者,认清楚自己的职责。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管理释义:孔子说:国家有五种刑罚的条文,约有三千条之多。细研究,罪大莫过于不孝。企业中员工会出很多错误,公司也有很多制度管理员工,惩戒员工的错误,但员工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尽到职责。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管理释义:部下如果要挟长官,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讥笑圣人,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鄙视孝道,那就是无父无母。这样的行为,就是天下大乱的开始。企业中,如果下属找到上司的要害,要挟上司达成目的。如果讥讽公司的模范人物。如果不服从上司的领导。那这个企业一定管理混乱,在市场中没有未来。 

  综合解释:做什么职位就做什么事,否则就是大乱的开始,公司没有好结果,个人也没有好下场,一定会受到“刑罚”的惩处,在社会上的名声也将受损失。因此还是不要非君、非圣人、不孝,做回自己的本分最实在,最安全。 

  广要道章第十二:敬的作用 

  本章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强调了孝道,这个治国要道的作用,建议国家的君主和企业的经理人实行这个要道,可以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很大的好处。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 

  管理释义: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教化为先,管理企业要以文化建设为先。教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员工上下和睦,没有比各自尽到职责更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没有比悌道更好的了,教员工之间关系融洽,没有比培育团队精神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转变企业风气,没有比集体活动更好的了。要想让长官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教育百姓守礼法更好的了。要想让老板放心,管理好企业,没有比培养员工职业化精神更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管理释义:礼的本质就是敬。如果君主和管理者,能恭敬他的父亲和恭敬他的上司,那他儿女和员工,一定很喜悦。如果能恭敬他的兄长和资深人士,那他弟弟和企业新人也很喜悦,敬他的长官和上司,那百姓和下属,觉得光彩,也很欢喜。所恭敬的人少,而喜悦的人多,为国家和企业尽力的人多,这还不是治国要道吗? 

  综合解释:孝道是管理国家的基础,每个人尽到自己的职责是管理企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就用悌来培养团队精神,用乐来培育企业文化,用礼来恭敬别人,其中礼的作用很大。对一个人恭敬,可以博得很多人的好感,进而为企业做贡献,所以礼是治国的要道。关键是管理者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不要整天在脸上写着“我是你的上司”,这不可能让对方感到恭敬,也没有了礼,所以礼的问题,还是管理者的个人修养问题。 

 

  广至德章第十三:培养好习惯 

  上章说孝道对于管理者的好处,可以获得众人的尊敬。本章说孝道对百姓和员工自己的好处,管理者要把孝道培养成员工的习惯。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管理释义:孔子说:君子和管理者教育百姓和下属以孝道,并不是天天教导,也不是到别人家里面去,而是个内化的过程。如果已经让百姓和下属接受了孝道,那他就会尊敬天下的父母,对所有的上司尊敬。如果已经让下属接受了团队精神,那他就会尊敬天下的兄长,就会尊敬专业同事。如果已经让下属接受了下属的孝道,那他就会恭敬天下做长官的人,就会尊敬老板和经理。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管理释义:孔子引述诗经的话说:“君子和优秀的管理者,态度和平快乐,德行平易近人,就像民众的父母。”也就是说,没有崇高的德行,怎能顺应民心如此? 

  综合解释:如果把孝道的观念,已经让员工接受了,那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就很高了,就自然会在行为上体现,尊敬上司、做好本职工作、尊敬老板,进而行为企业文化,就不用管理者多操心了。但这要以管理者以崇高的德行作后盾,员工之心才能顺应。 

  广扬名章第十四:孝对员工的好处 

  本章说明了孝道对公司管理是有好处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好处的,但更多的是对员工自己的好处,孔子把它上升到扬名后世的高度上。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管理释义: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对双亲尽孝道,那必能忠于事君,那必能对公司忠诚。他能对兄弟团结友爱,必能顺于长官,和同事搞好关系。如果能把家管理的井井有条,那他办事的能力用在工作上,必定头头是道。所以如果能把家搞好,那替国家办事就顺当,能干的名声就会显耀于后世。 

  综合解释:孝道对公司是有好处的,对个人也有莫大的好处。最终可以帮助你立功于当代,扬名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服从而不盲从 

  本章说作为下属的,不可以对上司盲从,否则会造成对公司的莫大伤害,而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管理释义:曾子听孔子的各种孝道,都明白了。而没听过父亲有过,该怎样办?所以问:“您前面讲的父亲慈爱恭敬,安亲扬名道理,我明白了。我想问一下,儿子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下属不违背上司的指令,一切听从父亲的,一切听从上司的,这算不算是孝道呢。”孔子听了曾子的问题,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管理释义:上古时候,天子假若有七位直言谏诤的部属,即使天子偶有过失,七位诤臣也可进忠言,天子才不会失掉天下。诸侯假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人假若有谏诤的朋友,自能免于错误,不会损害美好的名誉。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的儿女,常常谏诤他,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所以站在这个角度上说,管理者需要能给出不同意见的下属,需要有思想的下属作为辅佐者,才能免于陷于困境。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管理释义:如果子女和下属见到父亲和上司有不义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以不和父亲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和上司谏诤。为下属的,在某些事情上,了解的情况更多,应当为上司摆明是非利害。如果一味地听从,就是盲从,会陷亲于不义,陷上司于不义,怎么能算是孝呢?怎么能算是尽到下属的职责呢? 

  综合解释:本章孔子举例说出了谏诤的重要性,对上可以帮助上司改正错误的,也就和前面的服从上司,而不盲从上司呼应起来了。谏诤本身就成了对上司孝道的一部分,上司需要诤臣做为镜子,防止决策失误。&nb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