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大步走来———超大集团现代农业发展记略
(发布日期:2008/5/28 9:28:44)
浏览人数:
679
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品种优化 先天优势跑赢市场
品种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在相同环境和栽培措施下,品种决定了作物的品质与经济价值。有科学家预言说,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和利用作物种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谁占有的资源愈多愈全面,研究得愈深入,谁就在人类征服自然中愈主动。
早春的超大南京基地,蔬菜大棚内新芽吐绿,生机盎然。工人们正娴熟地采收着一棵棵已达到上市标准的新鲜蔬菜。这里生产出的产品,不仅畅销南京、上海、北京等国内各大区域市场,还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去年入冬至今,基地每天采收上市的产品,都是超大精心选育出的耐寒性较强的蔬菜品种。”超大集团基地部部长王龙旺解释说,在南方主要蔬菜种植区域,普通叶菜遇到寒冷天气,容易造成冻害,成品率较低。为此,超大根据不同区域与季节的气候状况,因地制宜,开发、培育出一系列耐寒、耐旱、节水的蔬菜新品种,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出口蔬菜种子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年来,超大集团在长江流域基地有规划、大面积地推广种植耐寒性比较好的菜心、甘蓝等一类蔬菜。其中,通过试验筛选出来晚熟耐寒的西蓝花等品种,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冬季可越冬至3月份采收,很好地填补了以往这一地区12月至来年2月期间的供应缺口,为我们把握商机,跑赢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超大交易中心总经理石树权介绍,今年一月以来,虽然我国南方各地普遍出现低温寒冷天气,但种植超大的耐寒优质品种的各基地都顺利过冬,使超大各基地迎来一个又一个产品产出高峰期:地处长江流域的超大南京基地、扬州基地经受住低温考验,正常上市的产品有甘蓝、紫甘蓝、西蓝花、棵子菜;而超大武汉涨渡湖基地、龙王咀基地的甘蓝、西蓝花、莴笋等产品也顺利在2月中下旬收获产出;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各基地生产更是有条不紊,超大连江基地甘蓝、西蓝花、西芹、白花菜等产品大面积产出;超大诏安基地甜椒、辣椒、番茄、黄瓜、甜玉米陆续收获;超大西潭基地西瓜、白花菜、大葱、甜瓜接连上市。
基地生产管理中心肖岚艳表示,超大在种植计划上的完善和种植品种上的改进,把寒冷天气对基地蔬菜生长、收成的影响努力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冬季和早春基地叶菜的上市量。“在全国各地蔬菜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超大集团依然保持了各种生鲜蔬菜的周年化稳定供应,不仅弥补了市场的空缺,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更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超大集团交易中心总经理石树权乐呵呵地说,今年第一季度蔬菜销售形势喜人,它有力地见证了这些蔬菜新品种推广的价值,也进一步突显了超大在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抗灾能力脆弱,一遇天灾往往颗粒无收,而现代农业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它的综合优势主要体现在设施、技术、信息、品种等方面。”超大现代农业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徐福乐介绍说,长期以来,超大都把新品种的研发、引进、筛选与改良工作作为提高蔬菜产业水平的关键。仅2007年一年,超大良种研发中心就与基地部、种业公司密切合作,针对超大基地从北至南跨越不同纬度,涉及不同类型气候带、土壤及水资源等特点,选择南方、长江流域、北方等有代表性的基地,引进西蓝花、白花菜、甘蓝、甜玉米等四大类型近200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品种生物学性状、物候期、商品性、产量、抗病性和抗逆性的观测,已从中筛选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合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种植、具有接班种苗头的品种。同时,还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如小番茄、甜椒等,其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目前,超大已与中国农业大学正式合作组建作物研究中心,围绕蔬菜品种研发等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领域攻关,力争在未来5年内开发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际领先水平的蔬菜品种。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副总裁杨金发表示,超大还将进一步扩大国外先进品种的引进,并坚持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企业品种创新的新路子,从生产的源头书写现代农业人定胜天的新篇章。
蔬菜嫁接 优育巧工效益倍增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棚、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土地利用率有了大大的提高。但同时因重茬连作产生的病害也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超大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成功探索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土壤、气候条件的蔬菜嫁接技术。目前,这些成熟的技术已在超大全国各个生产基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一提到嫁接,许多人会想到果木,其实,对蔬菜进行嫁接,能很好地起到防病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栽培技术。肖岚艳介绍说,去年超大基地大面积推广运用嫁接技术的品种主要有西瓜、黄瓜、番茄、甜椒等。与重茬连作对比,嫁接后西瓜平均亩产提高了33%,单位成本降低25%,平均每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近2000元;嫁接后甜椒平均亩产提高了36%,单位成本降低27%,平均每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元。此外,嫁接黄瓜增产30%~50%,嫁接番茄也能增产50%以上,效益显著。
“利用抗病砧木进行嫁接可以提高蔬菜作物抗土传性病害,这是超大应用蔬菜嫁接的主要目的。”王龙旺分析,黄瓜、西瓜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等病害,一旦发病,难以控制,甚至绝产。而这些病害都是土传病害,利用嫁接技术就能很好地减轻或防止病害的发生。超大科技研究所良种研发中心的嫁接试验结果显示,嫁接后的茄果类发生枯萎病、立枯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几率可降低到3%以下,从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茄果类不能重茬连作的难题。
负责嫁接试验的技术员郑廷平向笔者介绍,因为蔬菜嫁接所选用的砧木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根系,生长能力强,根系分布广,能够在较大范围土壤中吸收养分,供给地上部能力强,所以嫁接苗普遍长势强、整体发育快、生育进程快,不仅解决了西瓜枯萎病危害严重的问题,更大大提高了蔬菜作物的产量与收获茬数。“通过实施嫁接技术,基地西瓜产量和价格都大幅提升,比普通吊蔓西瓜产量高出一倍,而且不倒瓤,耐储存,耐运输,深受客户的欢迎。同时因为是棚栽西瓜,不受季节限制,头茬西瓜摘完后,只把老蔓剪掉“平茬”后又可在原来的根上重新长出新的叶蔓,继续开花结果。一茬西瓜的生长周期是3个月,一年可连续结三茬果,现在基地一些早熟品种的西瓜甚至可收获5茬。
“不仅如此,有些砧木本身还具有抗御低温、干旱等一系列优良的性状,能有效增强嫁接后的耐寒、耐旱。”郑廷平举例说,一般情况下,黄瓜生长适温为18~32℃,低于10℃的环境时,其生理活动失调,生长缓慢,生育停止。但只要利用黑籽南瓜作砧木,对黄瓜实行嫁接,砧木强大根系在比较低的温度条件下也能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促进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实验表明即使在6℃低温条件下,黄瓜依然可以正常生长。这为超大黄瓜反季节种植,实现周年化生产的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要取得最佳的嫁接效果,砧木的选择十分关键。”科技研究所良种研发中心高灿红博士告诉笔者,不同的砧木抗病种类,抗病程度是不同的。在选择砧木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要解决什么病害,其次要根据地块的发病程度来选择适宜的砧木。重茬的重病地,应该选高抗的砧木,发病较轻的非重茬地,可以选择一般的砧木。比如番茄在南方地区高温高湿时易感青枯病,在北方地区地温低时易发生根腐病,而在老菜园根结线虫危害严重,因此基地在安排嫁接时,都会根据不同的病害来选择不同的砧木,注意接穗与砧木的抗性互补,对症接木。
蔬菜嫁接技术在超大蔬菜基地的广泛应用,证明现代农业企业已经告别了传统的栽培方法,向科学种菜的时代迈进。“由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大幅度降低,植株长势健壮,果实个大,形正,味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嫁接技术为超大确保产出的每一个蔬果都是真正的绿色安全无公害农产品,打了一针‘强心剂’。”郑廷平说起自己所从事的蔬菜嫁接工作豪情满怀。
机械耕作 种菜步入轻松时代
现代农业生产在注重农产品质量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应同步提高,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使农民早日走上富裕之路。王龙旺部长介绍,运用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与传统的人力耕作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40-50倍,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地处长江流域的超大扬州基地,一块宽阔的大田被开成东西走向,菜畦纵深长达数百米。一台引自日本的蔬菜移植机正在移栽西蓝花秧苗。这种仅125公斤重的机器在畦上自动前进,机手稳稳当当地坐在机上,不停地从机背左右两侧的方盒上取秧,再有序地放入自动转动的接秧筒内。只听得一声声轻巧的“咔嗒”声,一棵棵西蓝花秧苗便被均匀地栽入泥土中。
该基地负责人邹登文说,这种机械在这几百米长的畦上直线连续操作,转头少,效率高。如果人工移植,一个人一天干10来个小时也只能移植1亩,而机械操作一般情况下一天8小时就能移植12到13亩,且不损失秧苗。
该基地生产主管补充说,除了这些好处,机械化移植蔬菜秧苗还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机器移植的西蓝花秧苗间距均匀,深浅一致,整整齐齐。这种机械还可以进行西蓝花、茄子、辣椒、甘蓝、西红柿等十几种蔬菜的秧苗移植,能满足基地多样化种植的需要,使用简单,一般的妇女都能操作。“机械化定植就是好,才十几分钟就种了这么多,比起人工种植来省时又省力!”周边观望的村民不时发出赞叹。
针对基地大棚种植的需要,超大集团还专门选购了“大棚王”轮式拖拉机。邹登文介绍,这种机器动力大,机型灵巧,转弯半径小。因此它可在普通大棚里进行犁耕和旋耕等多种作业,且作业时不影响大棚内的原有布局,不留死角,耕深和旋碎程度可自动调节。经对比,耕作深度提高5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