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征》看个人命运 
(发布日期:2008/12/8 18:18:08)
  浏览人数:196

点此滚屏鼠标双击自动滚屏 

      由于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所以关于红军长征的书很多,但这本长达643页的名叫《长征》的书(作者王树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应该是在写长征的书里,极个别的可以经得起读者反复阅读,可以产生持久广泛深入影响的一本。以我的角度看,这本书远比美国人索尔兹伯里的那本《长征---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要好许多倍。 

  为什么好呢? 

  因为这是极少的一本关于长征的全景全貌的书。大多数关于红军长征的书,都在取材,剪材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信息缺陷,不是少了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史实,就是少了红二十五军的艰难跋涉。在看这本书以前,作为非党史研究人员的我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中央红军为什么一定要冒着如此大的损失强渡湘江,选择这条行军路线的理由是什么?这本书里给了你一个可信的交待。以前也不曾搞清楚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徐海东他们的红二十五军为什么没有随红四方面军大部队一起行动和中央红军会合,而居然“正确地”先期到达了陕北从而为中央红军最终在陕北扎根打了前站,做了先驱?这本书里告诉了你,这一切原来都是历史的偶然和巧合。红军长征打仗,从来就不是事先计划好的,是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指挥员自己临时决定。换句话说,早期的红军为了生存,从全国整体上来讲是没有战略的,在局部地区上才有战略和组织,换句话说,是全局乱打一气的。 

  但这还不是这本书最闪光的。这本书最闪光的地方,是写了很多长征途中个人的命运。从这些人的个人命运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外一面:一个群体的成功过程中,包含了很多个体的牺牲和苦难。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在这本书的第342页开始谈到的罗明。罗明是中央党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在中央苏区时,曾有一场错误的反对毛泽东的斗争,史称“反对罗明路线”,邓小平同志在其中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处理。但很少有书谈到这个自己的名字被党的文件用来作为一场党内斗争的称号的罗明,后来经历的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1929年25岁就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红军长征途中红三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他的秘书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胡耀邦。在长征到贵州接近云南的时候,被要求留下来坚持地方工作(书中没有写明原因)。他的忠贞不二的妻子谢小梅,抱着如同中国古代传统妇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样的想法,也和他一起离开了红军大部队,开始了艰难的46年的人生之旅。在历经了离开红军大部队仅仅两天后就因为罗明严重的闽南口音而第一次被捕,被拷打,坚不吐实,被释放,流浪,再次被捕,被释放,再流浪,谢小梅不得已到保长家当女佣,罗明不得已当清洁工,从贵州流浪到上海,被罗明自己的堂弟出卖被捕等苦难之后,1937年终于找到了党组织,但令人费解的是,党组织由于他们“流浪”于组织之外的时间太长而不能接纳他们回归,于是他们只能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换了名字当教员,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直到1981年,广州市委恢复了谢小梅的党籍。 

  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 

  由于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战争中活下来的,解放后当上领导的战争和时代的幸运儿“苦尽甜来”的故事,所以,读这样的书,知道还有更多的人是没有从历史的战争和时代的风浪中走出来,苦尽甜也没来的事实,对我们立体地全面地认知和认识人生,是极有帮助的。这如同现在牛市正旺的炒股人,大家听到的都是某某人挣了大钱了,但岂不知更多的没吱声的人都是不亏不赚或亏了钱的;这也如同现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我们从各种媒体中听到的都是哪个公司又“白纸套白狼”,融了多少多少钱,却没有看到绝大多数90%以上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是拿不到风险投资的钱从而最后倒闭的。 

  所以,看看这本王树增的《长征》,看看上世纪三十年代长征途中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对于我们观察和思考和平年代的个人创业路上的“长征”,以及国家和平崛起路上的“长征”,很有参考价值,我们的眼光会因此更加深远和深邃。
打印本篇文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