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日化品牌怎么走
|
公司名称: 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 2010/6/19 |
|
|
重新包装后的品牌名字半土半洋,定位不高不低,结果必定是在残酷竞争的国内日化市场中迷失方向。
低端未必不能做,高端不是做不好。对于本土日化品牌来说,没有万能的品牌模式。洗面奶、洗发露、沐浴液,不论姓土姓洋,把能做强的品牌做到极致做出特色,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一波三折的强生收购大宝案终于接近尾声,进入报商务部审批阶段。
7月末,妮维雅欲收购丝宝集团旗下舒蕾等四大品牌的传言又闹得沸沸扬扬。丝宝集团在国内洗护发品市场的占有率仅次于宝洁。传言是否会变成现实不得而知,现实是,在外资日化巨头的收购浪潮下,还能坚持下来的本土日化品牌已是凤毛麟角。
不管是被收购,还是陷入收购传闻,那些本土日化品牌无一例外曾经风光无限。舒蕾的“终端模式”创造了销售神话,“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语深入人心……当年这些品牌战略不可谓不成功。但随着本土日化企业打造终端的模式不再那么灵验,与外资的联姻也没能帮助这些品牌焕发“第二春”,许多本土品牌也迅速地走上了“下坡路”。
终端模式走下神坛
十年前,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化妆品巨头开始全面进攻中国市场。诞生于风口浪尖,舒蕾一直扮演着外资大牌狙击手的角色,而它的杀手锏就是“做终端”,这一走就走了十年。
持续不断的促销、铺天盖地的广告,让广大消费者认识了舒蕾。“把终端当媒体来做,当成是树立品牌的最直接平台”,这是舒蕾一直坚持的理念,舒蕾模式已经成为化妆品营销的经典案例。从1996年到2000年,舒蕾实现了每年40%的高增长,到2000年,舒蕾洗发水已经与宝洁旗下飘柔、海飞丝并列三甲。鼎盛时期,舒蕾年销售额曾接近20亿元。加上实行类似品牌策略的美涛、飘影、顺爽,四个品牌让丝宝成为本土洗护发产品的行业龙头。
但一度占到整体预算45%的终端投入费用也让丝宝不堪重负。面对步步紧逼、财大气粗,并且不断调整策略的海外巨头,舒蕾等品牌在持久战上显然实力逊人一筹。同时,复制舒蕾模式的本土洗护发品牌层出不穷,虽然没有撼动丝宝的领头羊地位,却把国内中低端洗护发领域染成一片红海。近年来,丝宝产品在部分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业绩下滑明显,利润一度相当微薄,逐渐步入下行通道。传统销售终端的空间也受到来自外资大卖场、化妆品专卖超市的排挤,尤其是屈臣氏、丝芙兰、莎莎等国际化妆品专卖店在中国的门店越开越多,进不了这些门店的中低端日化品牌,自然会失去消费者。
当舒蕾模式走下神坛,丝宝也开始考虑重塑品牌形象。宣传头皮护理概念,举办“最美风尚电影秀”等时尚活动,今年舒蕾动作频频,但似乎这些来得有些晚,也有些乏力。等待外资“救赎”,还是进行自我改造,丝宝留下悬疑。
外资良药为何失效
合资、并购,就是丧失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的复兴良方吗?未必。小护士、熊猫、高富力……许多曾驰名一时的本土日化品牌外嫁之后,不但没有重新振作,反而销售量大幅下滑,甚至销声匿迹。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评论认为,外资日化巨头收购本土品牌,看中的不是本土品牌本身,而是本土企业长年经营起来的销售终端。外资收购本土日化品 |
|
|
中国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企业新闻是本站品牌会员企业自行发布的新闻,若产生任何法律纠纷均与本站无关,特此声明!
※ 联系方式:中国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400-606-90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