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柴人的“三不”原则———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采访(下)
|
公司名称: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2010/6/29 |
|
|
[b]潍柴人的“三不”原则———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采访(下)[/b]
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把潍柴自主创新思路归纳为“三不”原则:“不关门”———以开放的姿态利用好世界资源;“不排斥”———积极利用一切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开展自主品牌的建设;“不违反”———就是遵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
由此,潍柴确立了“三条”创新途径:完全靠自身力量开发自主品牌;借助国际技术开发力量,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深化战略合作,合力打造中国动力名牌。
在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潍柴人选择了一条先联合开发、再自主研发的创新之路。潍柴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全方位整合世界科技资源。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先后与新西兰培新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派出100多人的研发队伍直接参与开发和攻关,成为中国柴油机行业首个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的企业,标志着潍柴“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确立。
如今,潍柴已拥有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的科技人员队伍。在潍柴欧洲研究中心,潍柴研究人员学到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随着科技人员的来来往往,国际化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潍柴技术中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潍柴自主创新特有的宝藏。
开放的创新思路,要求对原来封闭的科研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近年来,潍柴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坚持对技术研发成果进行重奖激励,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通过改革,潍柴逐步建立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广大科技人员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效率大大提高。
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开放的研发体系,也使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潍柴所用,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相关企业的人才聚集在潍柴动力的周围。潍柴的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企业吸纳高级专业人才、挖掘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为潍柴动力“中国心”的奔腾提供了充足的智力保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潍柴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迈出的关键的一步,要真正领跑中国动力,还必须实现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标准”的转变。
如今,潍柴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世界先进的发动机排气制动技术(WEVB)应用到重型汽车上的专业厂家,这是一张有效减少载重汽车因刹车失灵而出现交通事故的王牌。采用了WEVB技术,下坡时不用踩刹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会自动给汽车提供制动力,将大量的能量吸收后转化为阻力释放,由此使整车的刹车制动力提高70%,有效杜绝了刹车失灵。
一位业内人士断言,潍柴此项技术将很快会在中国内燃机行业掀起一场新的标准革命。 (农民日报) |
|
|
中国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企业新闻是本站品牌会员企业自行发布的新闻,若产生任何法律纠纷均与本站无关,特此声明!
※ 联系方式:中国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400-606-9002
|
|
|
|